瑜珈之道—導言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21K

  下載次數(shù):108

  所需積分:3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chǎn)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nèi)容

瑜珈之道—導言
注釋:
1.在本譯文中,mind主要翻譯為“思想”,而有時根據(jù)上下文譯為“大腦”
2.Discipline原意為紀律,或是訓練。在本篇原文中的意思,大致是指一種身心的自我的調(diào)整、自我訓練。譯文根據(jù)原意,將其譯為“紀律”,間或譯為“訓練”,便于理解。

我們生活在深深的幻覺中----對希望、未來、明天的幻覺。實際上是,人總是自欺欺人否則就不能存活。
尼采說過人不能與真實同時存在:他需要夢想、需要幻覺,需要謊言而活。尼采是對的。人不能與真實同時存在。這必須深刻理解,因為若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進入對瑜珈的學習。
思想必須得到深刻理解----思想需要謊言,思想需要幻覺,思想不能與真共存,思想需要夢想。你不僅在夜晚做夢,甚至是在白天清醒時亦是在不停地做夢。你也許在看著我,你也許正聽我講話,但一個夢流正在你腦中,思想不斷地創(chuàng)造夢想,假象,幻覺。
如今科學家說人沒有睡眠照樣可以生活,但沒有夢卻不能活。在過去人們以為睡眠是必須的,但現(xiàn)代科學研究認為睡眠并非必不可少,而是夢才是不可少。如果你被允許睡覺卻不被允許做夢, 早上你將不會覺得有生氣,而是十分疲憊,就象是完全沒睡覺一樣。
夜晚可分為幾個時段—深睡的時期與做夢的時期。就象白天與黑夜一樣, 有一個節(jié)奏。一開始你進入深睡狀態(tài)達45分鐘左右,接著進入做夢狀態(tài),接著又是無夢的深睡狀態(tài)。。。如此往復(fù)整個夜晚。如果早晨你是在深睡階段被吵醒,你不會覺得什么,但如果你是在做夢狀態(tài)中被吵醒,那么你會覺得十分疲乏。
這可以從外部區(qū)分。你可以判斷一個人是處于哪個階段。如果他在做夢,則他的眼球會不停地運動, 仿佛是閉著眼睛在看什么東西。如果是在沉睡,則眼球靜止不動。換言之,如果你是在眼球處于運動的階段被叫醒,你會覺得疲憊,如果是眼球靜止時被叫醒,則無關(guān)緊要。
許多學者已證明人類的思想依賴于做夢,做夢是必需的。而做夢是完全的自欺的。而這并不公文是在夜晚,即使是白天醒時亦是如此。你可以發(fā)現(xiàn),在白天有時腦海中有夢境浮動, 有時沒有。
當有夢境時,你做事就心不在焉,在內(nèi)心你已被占領(lǐng)了。比如說,你在這里,如果你的腦海里正處于做夢狀態(tài),那么你雖是在聽著我講話,實際上卻一點也未聽到,因為你的思想已被占據(jù)了。只有當你并未處于夢境狀態(tài)時,你才會聽到我的講話。
白天到夜晚,思想總是從夢境狀態(tài)轉(zhuǎn)到非夢境狀態(tài),又從非夢境狀態(tài)轉(zhuǎn)到夢境狀態(tài)。這是一個內(nèi)在節(jié)奏。
我們不僅是不斷地做夢,生活中我們還向未來傾注了希望。
現(xiàn)在幾乎總是地獄:你能忍受并延長這個地獄是因為你把希望寄予了未來。你今天能活下來是因為有明天。你希望明天能發(fā)生些什么—明天會有天堂之門打開。而這些天堂之門從不在今天打開,而當明天到來,又已變成為今天,而這時你的思想又變了,你總是不停地在變動,這就是夢所代表的含義。你并不是那一個真的你,那一個就在近前、就在此時、此地的你,你在別處---你已走到前、跳到前頭去了。
而那一個明天,那一個未來,你們已經(jīng)為其創(chuàng)造了許多叫法。有人稱之為天國,有人稱之為 MOKSHA,但它總是在未來。有人視之為財富,但那財富是在未來的,有人以之為天堂,而那天堂是在你死后的了---很遠的未來。你將你的現(xiàn)在荒費在并非現(xiàn)在上:這就是夢所含的意義。你不能在現(xiàn)時現(xiàn)處(此時此處),哪怕只是一小會兒的此時此處,對你而言都是艱難的。
你可以處于過去, 因為再-一次又是在夢---記憶、失去的不可復(fù)得的事物的懷念, 或者你可以處于未來,未來是對已有事物的映照,是從過去得出的創(chuàng)造。未來是過去的再次投射罷了---更精彩,更美麗,更愉快,但是是從過去提煉出的。
除了過去,你不能再想到其它:未來無它,只是過去的映射而已,未來與過去其實都沒有什么意義,只有現(xiàn)在是重要的,但你卻從未在現(xiàn)在過。這就是做夢的含義。尼采是對的, 當他說人不能與真實同在。人需要謊言,人在謊言中生活。尼采說我們總是不斷地說我們要真理,但并沒有人真的想要它。我們所謂的真理除了謊言再無其它,美麗的謊言。沒有人愿意看到赤裸裸的現(xiàn)實。
這種思想不能進入瑜珈之道,因為瑜珈表示的是一種揭示真實的方法。瑜珈是一種到達無有夢境的思想的方法。瑜珈是在此時此地的科學。瑜珈意味著現(xiàn)在你原意不進入到未來,你愿意不去希望 ,不跳到你的現(xiàn)在的前面去。
瑜珈意味著去面對現(xiàn)實,本來的面目
因此,只有當一個人對他的思想感到幻滅時,他才能進入瑜珈之道。如果你仍在希望著可以通過思想獲取某些東西,瑜珈不適合你。必須是一種完全的絕望,感受到抱有希望的思想完全是無用的,是胡言胡語。它僅會蒙騙你的眼睛,迷醉你,妨礙你看清現(xiàn)實。
你的思想是一片藥物。它扭曲已存在的。所以除非你已對你的思想,對你的生活方式 ,你至今的存在方式。。。。感到絕望,你能無條件地拋棄它們,你才能進入瑜珈之道。
許多人對瑜珈感興趣,但只有幾個能得其真義,因為你們的興趣只是因思想而來,你也許希望著通過瑜珈來獲取某些東西,動機在那兒----通過瑜珈,你成為完美,你成為婆羅門的一員,你達到SATCHITANANDA。。。這也許是你們對瑜珈感興趣的原因。假如是這樣,那么你將不能達到瑜珈之道,你正與瑜珈背道而馳。
瑜珈的含義是: 現(xiàn)在,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沒有期望。但我已準備好去了解,是什么,我對能夠是什么,應(yīng)該是什么,一點不感興趣,我只對是什么感興趣。“因為只有真才能解放你,只有現(xiàn)實才能成為解放。
完全的絕望是必須的。這種絕望佛稱之為DUKKHA。如果你確實處于苦難中,不要抱有希望,因為你的希望只會延續(xù)苦難。你的希望是麻醉藥。它可以幫助你持續(xù)下去,但你走向何方?它只會引你走向死亡。所有的希望正是這樣。
成為完全的不抱希望---沒有未來,沒有希望。這很難。。。面對真實需要勇氣。但每個人都會碰到這種時刻,他覺得完全的沒有希望,無助的。他感到毫無意義。當他意識到無論做什么、無論去哪兒都毫無意義,生活沒有意義----忽然間希望破滅了。未來不存在了,他第一次與現(xiàn)在達到了和諧,第一次面對現(xiàn)實。
除非這個時刻降到你身上, 否則即使你可以做各種姿勢,但那不是瑜珈。瑜珈是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它是一個大轉(zhuǎn)變。當你不再進入未來,不再沉浸于過去,你就開始進入你自己,因為你的“人“正在此時此處, 而不是在未來,你存在于此地,此時,你可進入這個現(xiàn)實中。但思想必須在這兒。
這個時刻在PATANJALI的第一部經(jīng)典中曾指出過。在我們進入第一部經(jīng)典之前, 還有其它的一些問題須講清楚。
瑜珈不是一個宗教,記住這一點。瑜珈不是印度教的、不是伊斯蘭教的、,瑜珈是一門科學,就象數(shù)學、物理或化學。物理不是天主教的,不是佛教的。如果天主教徒發(fā)現(xiàn)了物理學定律,同樣物理也不是天主教的。只不過是偶然由天主教徒發(fā)現(xiàn)了某個定律而已。而物理仍然是科學的。瑜珈是科學—偶然由印度徒發(fā)現(xiàn)了。但它不是印度教的。它是純粹的內(nèi)在的科學。因此一個伊斯蘭教徒可以為瑜珈者,一個天主教徒,一個佛教徒可以為瑜珈者。
瑜珈是純粹的科學
對瑜珈界而言,PATANJALI是最偉大的名字。這個人是稀有的,從沒有人可與人相比。在人類史上第一次,這個人將宗教帶入了科學的地位。他使得宗教成為了科學:單純的科學,不需要任何信仰。
所謂的宗教需要信仰。在宗教之間并沒有其它的差別,其差別在于信仰。伊斯蘭教有其特定的信仰,印度教、天主教、等皆如此。其不同在于所信仰的不同。瑜珈對于信仰不作要求,瑜珈并不說信仰任何東西。瑜珈說“體驗“,就象科學說”實驗“。體驗與實驗是一樣的。盡管方式不同。實驗是說你可從外部進行,而體驗則是從內(nèi)部進行。體驗是內(nèi)部的實驗。
科學說“不要相信,盡可能的懷疑“但同時:”不要不相信“因為不相信同時就是一種相信。你可信神,你可以信仰無神論,你可以虔誠地說:“神就是:”,你也可以同樣虔誠地說“神不是”。無神論者,有神論者,他們都是信仰者。相信不是科學的范疇??茖W就是對存在的東西的探索與體驗, 不需要任何信仰。
因此第一件需牢記的是,瑜珈是存在主義的、體驗的、實驗的。不需要任何信仰、忠誠。---所需的僅是體驗的勇氣。---而那正是缺少的。你可以很容易的相信,因為有了信仰你就不必去改變。信仰是加于你的,是表面化的。你的“人”并未改變,并未完成改變。你或許是一個印度教徒,而你或會在第二天變?yōu)榛酵?。你簡單地變了,將GITA變成了BIBLE。但拿著經(jīng)書的人并未變。他只是變了信仰。
種種信仰就象衣服。沒有發(fā)生實質(zhì)的改變,你仍然保持不變。分析一個印度教徒,一個穆斯林,他們的內(nèi)在是一樣的。無論是去寺院,去教堂,還是清真寺。。
信仰是輕易的,因為你并不需要去做任何事,就象表面的衣服、裝飾品一樣,你可以隨時拋開。瑜珈不是信仰,這是其之所以艱難、不易的原因,有時甚至看上去是不可能的。它是一種存在的接近。你不是通過信仰、而是通過自身的體驗,自身的認識而達到真實。也就是說,你必須完全改變,你的觀點,生活的方式,思想; 你原有的心靈要完全的粉碎。一些新的東西得到創(chuàng)生。只有這個新你才能達到真實。
因此瑜珈既是死亡又是新生。你的舊我必須死去,而達成新我。新我藏于你之中。你有一粒種子,而這粒種子必須撒下,被大地吸收。種子消亡,而新的從中生長。你的消亡將成為你的新生。瑜珈是死亡, 又是新生。除非你愿意死亡,你達不到新生。這不是一個改變信仰的問題。
瑜珈不是一種哲學
我說它不是一種宗教,我說它不是一種哲學。它不是你所想到的任何東西。它是,你要成為的一種東西(狀態(tài))。思索是不成的。思想在你的腦海中翻騰,但它并不是在你的深處,不是你的全部。它是一部分, 一個功能性的部分。它可以接受訓練,你可以有邏輯性地辨論,理智地思想,但你的心保持不變。你的心才是你的最深處,而你的大腦,只是一個分支。沒有頭腦你可以存在,但沒有心卻不行。你的頭并不是最基本的。
瑜珈關(guān)心的是你的整個存在,你的根本。它不是哲學的。與PATANJALI在一起,我們不須思索,我們將盡力去感知存在的最終規(guī)律、改變的規(guī)律、,如何消亡以及如何新生的規(guī)律、一個新秩序的存在的規(guī)律。這就是我稱之為科學的原因。
PATANJALI是少有的。他是個智慧的人,就如佛、克利須那神、基督、MAHAVIRA,MOHAMMED,ZARATHUSTRA般,但在一個方面他是不同的,佛、克利須那神、基督、MAHAVIRA。。。他們沒有一個科學的態(tài)度。他們是偉大宗教的創(chuàng)立者,他們改變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方式及結(jié)構(gòu),但他們的方式不是科學性的。
PATANJALI就好比提佛學世界中的愛因斯坦,他是一個現(xiàn)象。他可以輕易地獲得諾貝爾獎,象愛因斯坦、海森堡一樣。他具有與科學一般的嚴謹?shù)膽B(tài)度、方式。他不是詩人。KRISHNA是一個詩人。他不是道德家。MAHAVIRA是一個道德 家。他從根本上是一個科學家,對規(guī)律進行思索, 而他也推斷出了關(guān)于人、關(guān)于人腦工作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于現(xiàn)實的規(guī)律。
如果你追隨PATANJALI,你就逐漸了解到他就象數(shù)學公式樣精確。只要按照他所說的去做,結(jié)果自會產(chǎn)生。結(jié)果必定會發(fā)生-----就象2+2=4般。就象你把水加熱到100度它就會沸騰。不需要信仰,你只需去做,自會看到結(jié)果。去做,而后知道。所以我說不存在比較:從沒有人象PATANJAALI。
你可以在佛的言講中發(fā)現(xiàn)詩:它肯定在那兒。許多時候當佛在表述時他成為了詩人。入迷的境界,最終覺悟的王國是如此之美,成為詩人是如此大的吸引力。。。。如此美妙、如此幸福,于是人也開始用詩意的語言談話了。
但PATANJALI 拒絕這樣。這是很難的,沒有人能做到。所有人都成為了詩人。當那光彩、美麗爆發(fā)時,你就會開始跳舞、歌唱。這種狀態(tài)下的你,就象是一個墜入與整個宇宙愛戀的戀人。
PATANJALI拒絕這樣。他不會用詩,甚至于不用一個詩意的語句。他不會談到美,他只會以數(shù)學的方式談話—非常的精確。他會給你格言---這些格言只是指示你應(yīng)做些什么。他不會進入入迷狀態(tài),不會講不該講的,不會做不可能的事。他只是奠下基礎(chǔ),如果你在這之上努力,你就會到達頂點。他是個嚴謹?shù)臄?shù)學家,記住這一點。

導論(二)

經(jīng)典第一部
現(xiàn)在進入瑜珈的紀律。
要理解每一個字,因為PATANJALE不會用多余的字。
現(xiàn)在進入瑜珈的紀律。首先要理解“現(xiàn)在“。這個現(xiàn)在指的是一種思想的狀態(tài),我剛才前面已講述過的。
如果你感到幻滅,如果你覺得無助,你已意識到所有愿望都是空的,如果你感到生命毫無意義,而未來不會有什么,稱處于絕望之中,--即KIERKEGAARDD所說的苦難—你正在苦難中,不知走向何方,不知如何去做,不知應(yīng)向誰尋求幫助,正處于發(fā)狂或是自殺或死亡的邊際。。。如果說是處于這種時刻,PATANJALI說““現(xiàn)在進入瑜珈的紀律”---只有這時你才能理解瑜珈的科學,瑜珈的紀律。
如果這個時刻并未到來,你仍可學習瑜珈----作為一名學者,而不是作為一名瑜珈練習者。你可寫有關(guān)瑜珈的論文,但你不是瑜珈者。你的時刻并未到來。你對瑜珈的興趣是學術(shù)上的,你通過你的大腦與瑜珈有了聯(lián)系,但瑜珈什么也不是,如果不是作為紀律的話。
瑜珈不是一部圣典,不是經(jīng)書,它是一種紀律,它是你所必須要做的某些東西。它不是神奇,不是哲學上的思索,它遠大于以上這些------它是生死攸關(guān)的問題。
當你覺得已無路可去,沒有未來,每個愿望都是痛苦與失望,所有的為了希望與夢想的努力都已停止時,這時進入瑜珈的紀律。
這個“這時”也許尚未到來,那么當我在講瑜珈時,你就不會聽。只有那個時刻臨到你身上時,你才會聽我講。你是否真的覺得很不滿意?每個人都會答說是的。但這個不滿意并不是真的。你對這點不滿意,他對那點不滿意,但你們并不是完全的不滿意。你們?nèi)栽谙M?。你為你過去的希望而感到不滿意,但你仍在為未來而希望。你的不滿意不是完全的:你仍在希望在某處達到滿意。
有時你感到絕望,但那絕望不是真的。你覺得絕望是因為某些愿望沒有達成,一些希望落空了-----但希望仍在那兒,希望并未跑掉。你對這個希望感到不滿意,對那個希望感到不滿意,但你并不是對希望本身感到不滿意。如果你對希望本身感到失望時,這個時刻到了,你可進入 瑜珈。而這個進入不是一個心靈的、思索上的現(xiàn)象,這個進入是一個對紀律的進入。
什么是紀律?
紀律指的是在你的內(nèi)部創(chuàng)造了秩序的東西。當你在時你是一團混亂。G urdjieff曾經(jīng)說過,---而他在許多方面很象patanjale,他又一次努力將宗教的核心成為科學。。。。他說,你并不不是一,你是許多,甚至于當你說“我”時,也并不只是“我”。在你之中,有許多的“我”,自我。早晨是一個我,下午是另一個我,晚上又是另一個我,但你永遠不會意識到這個混亂----因為誰會意識到這個?沒有一個可以有意識的中心。
瑜珈的紀律意味著瑜珈打算在你之中創(chuàng)建一個水晶的中心。當你在時,你是一個群體,群體有許多的特點。其中之一是你不能相信一個群體。Gurdjieff曾說過,人不能許諾。誰可以許諾?你并不在那兒。如果你作了承諾,誰來實現(xiàn)它?到了第二天早晨作了承諾的人已不在了。
人們來找我,說:“我現(xiàn)在就發(fā)誓。我答應(yīng)作這個”而我告訴他們“在你答應(yīng)做某事之前再想想。你確信下回你還是這個作了承諾的你嗎?”你決定從明天起每天凌晨4點早起,而在4點時,你內(nèi)心中有一個你在說:“別傻了。外面這么冷。明天再開始吧”---你又睡下去了。當你起床后你感到懊悔,想“這不好。我應(yīng)該做到的”你又一次下決心“明天我將。。。。”而后第二天相同的一幕又發(fā)生了。因為在4點鐘時,作了決心的那個人并不在那兒,另外一個占據(jù)了主要位置。你就象是一個扶輪社(Rotary Club),主席不斷是變換,每個成員都成為了輪換的主席。那兒有一個循環(huán):每個時刻,總是有另一個他是主人。
Gurdjieff曾說,“這就是人類的主要天性-----他不能作諾言“。 你不能實現(xiàn)你的諾言。你不斷的許諾言,而你知道你不能實現(xiàn)它們,因為你并不是一個,你是無秩序的,是一團混亂。因此patanjali說“現(xiàn)在瑜珈的紀律”。 如果你的生活已是完全的苦難,如果你已認識到無論你做些什么都只會走向地獄,那么時刻到了。這個時刻將會必變你的方向,你存在的方向。
直到這以前,你的存在是一團混亂,一個群體。瑜珈意味著現(xiàn)在你將會成為和諧,你將成為一。一個水晶化的過程是必須的,一個中心化的過程是必須的。除非你獲得了一個中心,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的,僅是浪費生命與時間。一個中心是第一必需,只有有一個中心的人才可能幸福。每個人都要求它。但你不應(yīng)要求---你必須去贏取它!每個人渴望著幸福的存在狀態(tài)。但只有一個中心可以是幸福的,一個群體是不幸福的。一個群體失去了自已,沒有自我,沒有本源,誰會幸福呢?
幸福意味著絕對的沉默,而沉默只有在和諧時才有可能-----當所有的破亂的碎片合而為一,當不再有群體,而是唯一。當只有你一人在屋子里不再有他人時,你會覺得幸福。而現(xiàn)在其它的每個人都在你的屋子里,而你不在那兒。只有客人在那兒,主人卻總是缺席---而只有主人在時才會幸福歡樂。
曾有一個人找到佛,他說。。。
他一定是一個社會改革者,一個革命者。。。他對佛說“世界處于苦難之中,我同意你的看法”
佛從未說過世界處于苦難。佛說你們是苦難的,不是世界;生活是苦難的,不是世界;人是苦難的, 不是世界;思想是苦難的,不是世界。但那革命者說“世界處于苦難中,我同意你。現(xiàn)在告訴我,我該做些什么?我有深深的激情,我要為人類服務(wù)。”
服務(wù)一定是他的格言!佛看著他緘默不語。佛的信徒,ananda,說“這個人看起來是真誠的。引導他吧,您為何不語?”
于是佛對那革命者說“你想為全世界服務(wù),但你在哪兒呢?我沒看見里面有任何人。我看入你內(nèi)心之中----那兒無一人。你沒有一個中心,而除非你匯于中心,所有你做的只會帶來更多的苦難。”
這些社會改革者,這些更大的苦難的創(chuàng)造者,苦難的販子。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如果沒有所謂的領(lǐng)導者的話。但他們什么也做不了,因為他們未匯于中心,他們所做的只能是增加更多的苦難。光有熱情是不行的,僅有服務(wù)是不夠的。而經(jīng)過一個中心的存在的熱情是完全不同的。
“Discipline” 意思是存在的能力,認知的能力,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理解這三樣。
存在的能力
所有的瑜珈的姿勢實際上并不與身體有關(guān),而是與存在的能力有關(guān)。Patanjali說如果你能安靜地坐幾小時而不移動你的身體,你在正在增長你的存在的能力。你為什么要動呢?你甚至不能一動不動地坐上幾秒鐘:你的身體開始移動,你覺得某處發(fā)癢,腿發(fā)麻,等等。這些只是你移動的借口罷了。
你不是個主人。你不能向身體說“現(xiàn)在我將靜坐不動一小時”。身體將會立刻反抗。它會強迫你動,去做某事,它還會給出理由:“因為有一只昆蟲在咬, 不能不動”而當你看時卻找不到昆蟲。你不是存在的狀態(tài),而是處于不斷的興奮狀態(tài)。 Patanjalir 姿勢是與任何的體形訓練無關(guān),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存在的訓練:只是存在,不做任何事,不動,沒有活動。只須保持----這種保持有助于中心化。
如果你能保持一個姿勢,身體將是奴隸:它將會聽隨你。而身體聽隨你越多,你的內(nèi)在更加強大,一個更大的存在在于你的內(nèi)心。要記住,如果身體不動,人的腦子也不能動。因為身體與大腦不是兩樣事物。它們是一個現(xiàn)象的兩極。你不是身體與大腦,你是身心合一。你的素質(zhì)是心理的,生理的,兩者組成的。人的大腦是身體中最敏感的部分?;蛘叻催^來說,身體是大腦中最粗重的部分。因此,身體中無論發(fā)生什么都會在大腦中發(fā)生,反過來亦如此, 大腦中發(fā)生什么也會在身體上發(fā)生。如果身體靜止不動,如果對對身體說“保持靜止”則大腦會保持安靜。真的,大腦開始運動時會移動身體,而在一動不動的身體大腦不會動,它需要一個移動的身體。
如果身體是不動的,則大腦也不動----你就集中了,聚于中心。這個不動的姿勢不僅僅是體態(tài)的訓練,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形式,使得中心化可以發(fā)生,使你可以進行紀律。當你集中時,當你聚于中心時,當你知道中心是什么一回事時,你就能夠?qū)W習了,因為你會覺得謙卑了,而不再有假的自我再粘附于你,因為一旦中心化,你就知道所有的自我全是假的,虛幻的。這時你將謙恭。于是紀律產(chǎn)生了。
成為信徒是一項很大的成就。只有通過紀律你才能成為信徒。只有通過中心化你才會變得謙卑,你才會是愿意接受的,你才會變空而導師才能將他傾注于你。在你的空無中,在你的靜默中,他可以到達你之中。交流成為可能。
信徒就是指一個中心化的、謙卑的、接受性的、開放的、樂意的、警覺的、等待的、虔誠的人。在瑜珈中,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你是十分接近一個中心化的人,你自身的中心化才有可能發(fā)生。
這就是satsang的含義。我們聽過這個詞satsang,它被錯誤地用了。它的意思是,靠近真理。它意味著接近一個導師,一個與真理在一起的人。----只有與他在一起,以一顆一開放的、接受的心, 等待。
如果你的等待已經(jīng)是很深刻的、深入的, 一個深入的交流就會發(fā)生。
導師并不會做些什么,他只是在那兒隨時恭候。如果你是開放的,他就會流入你之中。這個流入就叫做satsang。與一個導師一起,你并不須學其它的。如果你學了satsang,足夠了。---如果你能做到,就在他邊上,不問,不說, 不想,不論,只在那兒,則導師的“存在”自會流入你這中。。。而存在是可以流動的。它已經(jīng)流動了。當一個人達到完整時,他的存在成為一個放射物,他在流動。象條河般。如果你已空了,就象一個容器,開的,空的,他就會流入。
信徒是指,一個愿意接受的人。導師可以刺穿他。這就是Satsang的意義。它不是經(jīng)典,論文。也許有經(jīng)文存在,那只不過是個緣由,一個使得你在這兒的緣由。而當你已在這兒時,satsang開始了。我可以流動,而這流動比任何的談話、任何語言的交流、任何認知 的交會更要深刻。
當你是一個信徒,當你是一個紀律的存在,當你的思想集中于我的講演,這時你的存在就可進入satsang。你的頭腦被占據(jù)了。如果你的心是開放的,就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會談產(chǎn)生。那就是Satsang。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都有只不過是緣由,為了引導你更接近導師的緣由。
接近就是一切。但只有信徒才能接近。接近意味著喜愛的信任。為什么我們不能接近呢?-----因有恐懼。太接近或許會危險,太開放或許會危險,因為你將易受傷害而很難防御。因此,為了自身安全,我們與別人隔離,我們不允許任何人接近一個特定的范圍。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領(lǐng)域。當有人進入你的領(lǐng)域時你會覺得恐懼。每個人都有要保護的空間。你一個人坐在房間中,有個陌生人進來了:看看你何時會感到真正的恐懼,有一個界線。。。當他超過那個界線時,你會感到害怕,發(fā)抖。
接近意味著現(xiàn)在你沒有你自己的領(lǐng)域了,意味著成為易受傷害的,意味著無論發(fā)生什么,都不要想到安全。

導言(三)

一個信徒因兩種原因之一而親密:他是一個有中心的人,或是他正努力聚于中心。 一個努力聚于中心的人,他不會感到有恐懼,他成為無畏的。他擁有某些東西, 是不能被消滅的。你沒有這些東西,因此有恐懼。你是一個群體, 群體可被分散任何時候。你沒有一個象巖石一樣的不動的東西。你的存在仿佛是一屋子的紙張,必然會處于恐懼之中。任何風,哪怕是微風都能摧毀你。因此你必須保護你自己。
由于這個持續(xù)不斷的自我保護,你不能愛,不能信任,不能友好地往來,你或會有朋友,但沒有友誼,因為友誼需要親密。你或會有愛人,但并沒有愛,因為愛需要有親密,需要信任。你或有導師 ,但并沒有信任,加為你不允許將自己完全地交于他人,親近他人,靠近他人, 使得他人能傾注于你。
一個信徒是指這樣的一個尋求者, 他不是一個分散的無序的群體,而是努力地成為中心的、水晶化的---至少是努力的,使自己成為個體,去感受自已的存在,成為自己的主人。瑜珈的整個宗旨就是,努力使自已成為自己的主人。 而目前的你,只是一個奴隸, 許多愿望的奴隸。
你只是一個奴隸,而許多的主人在哪兒,將你拉向各不相同的方向。
瑜珈是紀律。它是由你來付出努力而改變你自己。為此須了解以下一些情況。瑜珈不是治療方法。在西方國家現(xiàn)有許多心理心療程十分流行,而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瑜珈也是一種療程。不是的!它是一種紀律。區(qū)別在哪兒呢?這就是區(qū)別:如果你生病了需要治療,而紀律,是你健康時仍是需要的。真的,只有當你是健康時,一個紀律才有幫助。它并不是治療用的。
瑜珈是為那些從醫(yī)學的角度上看來是完全健康的人而講的,他們不是精神分裂者,不是瘋子,不是神經(jīng)質(zhì)的,他們是正常的人,沒有特殊癥狀。同時他們懂得,所有被稱作正常的東西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所謂的健康是沒用的。還有更重要的,更神圣的、更完整的東西。
療程是為生病的人準備的。療程或會助你達到瑜珈,但瑜珈不是療程。瑜珈是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健康,一種不同的健康----完全不同的存在與完整。而療程至多,調(diào)整你自己。Freud說我們僅能做此而已。療程可使你成為社會的正常的一員---但如果社會本身是病態(tài)的呢?而它就是這樣的!社會本身就是有病的。一個療程調(diào)整你更適合于社會,但社會本身是不健全的。
于是,有時會有此種情況,在病態(tài)的社會里,健康的人被認為是不健康的。Jesus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并被竭力改變,而當他被認為是“無可救藥”時,他被釘上了十字架。當這個人被認為是無能為力,無法改變時,他就被釘上了十字架。社會本身是有病的,因為社會不是其它,而正是人的集合體。如果所有的成員都有病,則社會是病態(tài)的,而所有的成員都必須適應(yīng)它。
瑜珈不是療程。瑜珈不是要將你調(diào)整以適應(yīng)社會。如果你一定要將瑜珈講成是調(diào)整,那么,它不是關(guān)于社會的調(diào)整,它是關(guān)于存在本身的調(diào)整。是關(guān)于神圣的調(diào)整。
因此,有可能一個杰出的瑜珈者看上去象是瘋子。他可以感官以外、思想以外去看,因為他正與一個更高層次的思想、更高秩序的東西在交流。事實上經(jīng)常有此種情形發(fā)生:a Buddha, a Jesus, a Krishna,他們看上去總有些古怪。他們并不屬于我們,他們是外來者。
這就是為什么他們稱為avatars,外來者。他們仿佛是來自于另外的星球,他們不屬于我們。他們或是更高,更好,更神圣,但他們不屬于我們,他們不是我們,人類的一部分 ,感覺上他們仿佛是外來者。不是的------他們是真正的內(nèi)部人,因為他們已觸摸到了存在的最內(nèi)部的核心。但在我們看來他們好象是外來的。
如果你已經(jīng)認識到至今為此,你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說得不好是一個夢厴,說得好些是一個夢想,那么紀律之路已在你腳下展開。那是什么樣的一條路?基本的定義是這樣的:
瑜珈就是思想的停止---chittvrittinirodha
我說過,Patanjali 是數(shù)學化的,只用一句話:“現(xiàn)在瑜珈的紀律”就結(jié)束了。他視為理所當然的你對瑜珈感興趣,不是作為希望,而是作為紀律,作為變換。他進一步定義:
瑜珈就是思想的停止。
這是瑜珈的定義,最好的。瑜珈已被從多方面定義,有很多種定義。有的說瑜珈是與神靈思想的交流,并由此得來yoga的名稱----yoga的本義是會談,匯合。有的說瑜珈是拋棄自我,自我是障礙:一旦拋棄了自我,你就與神靈匯合。還有許多的定義,但patanjali的是最科學的。他說瑜珈就是思想的停止。
瑜珈是沒有思想的狀態(tài)。“思想”一詞涵蓋了所有的----你的自我,你的愿望,你的希望,你的哲學,你的宗教,你的經(jīng)文。你所想的一切都是思想。所有已知的,所有可知的,都在思想的范圍之內(nèi)。思想的停止,意味著知的停止,可知的停止。它是進入未知的跳躍。當沒有思想時,你處于未知。瑜珈是進入未知的跳躍。與其說是未知,不如說是“不可知的”更為確切些。
什么是思想? 思想在做什么?它是什么?一般地我們認為是一些實質(zhì)的東西, 在腦袋里。Patanjali不這樣認為。其他了解大腦內(nèi)部的人也不會認為?,F(xiàn)代科學也一樣。思想并不是頭腦里的實質(zhì)性的東西。思想僅是一種功能,一種活動。
你走路,我說你正在走路。什么是走路?如果你停下來,走路在哪兒呢?如果你坐下,走路去哪兒了呢?走路不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它是一種活動。那么當你坐著時,不會有人問你“你把走路放哪兒了?剛才你在走路,現(xiàn)在走路呢?”你會覺得可笑。你會說:“走路不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它是一種活動,我可以走路,可以停下,可以再走路。它是活動。”
思想也是活動。但由于“mind“這個詞,使其看上去似乎有物質(zhì)在那兒。思想代表著”正在思考,思索”它是活動。
我一次又一次詢問Bodhiharma
Bodhiharma他去到中國,帝王去見他.帝王說:我的思想很不安,很混亂,你是個圣人,我一直在等你,請告訴我如何讓我的心取得安寧.
Bodhidharma 說,不要做任何事.首先,把你的思想帶來給我.帝王不解其意。他問:您是什么意思?他說:明早4點來這,一個人來----記得帶上你的思想。帝王一整夜睡不著。想:那個人似乎是個瘋?cè)?。他說帶著思想一起來是什么意思?但這個人如此的有吸引力,帝王決定去赴約。仿佛是一顆磁力吸著他,4點鐘時他從床上跳起,說,不管發(fā)生什么樣,我得去看看。這個人似乎有些什么東西。。。。我去看看會發(fā)生些什么。于是他去了。Bodhidharm坐在他的大杖旁。他說:你來了?你的思想呢?帶來了嗎?帝王說:別胡說了。當然 ,我的思想也在這,它不是我可以弄丟的東西。它在我的身體里。
于是Bodhidharm說,好,第一件事就定下了,你的思想在你里面。帝王說,是的,在我里面。Bodhidharm說,現(xiàn)在閉上你的眼睛,尋找你的思想在哪。找到了立刻告訴我,我好使它平靜。帝王閉上眼睛,努力地尋找。他越找就越感覺到并沒有所謂的思想,思想只是 一種活動。你不可能找出它的所在。他一意識到這一點,就明白了他的要求的荒謬:如果它不是一件什么東西,就不可能對它采取些什么。如果它是一種活動,那么不要去活動。僅此而已。就如走路一樣,就不走了。他睜開眼睛,向Bodhidharm鞠躬,說道,并無思想可尋。Bodhidharm說,那么我已將其置于平靜了。無論何時你感到你處于不安混亂時,觀之于內(nèi),找找,那個不安位于何處。
通常的觀是不同于思想的,因為看不是想,而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去看,你的整個能量成為了看,成為了活動與思想。
這是patanjali的定義:當你沒有思想時,你就進入了瑜珈。
瑜珈之道—導言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quán)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quán)利,版權(quán)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nèi)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fù)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nèi)容、技術(shù)手段和服務(wù)擁有全部知識產(chǎn)權(quán),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gzzmz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