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要利字當先

 作者:潘偉平    195

關于企業(yè)社會角色的討論已持續(xù)多年,并且改變了所有主要經濟體的公司法律和治理行為。而2000年以來,公司丑聞的余波,(美國)國內就業(yè)機會和供應商的外包,民眾對石油公司利潤的狂怒等等,都使得這一討論重新成為焦點。

  這一討論所提出的關鍵問題是:一家公司應該代表股東來管理,還是代表不持有股票的利益相關方來管理,或者兼而有之?我要說,企業(yè)必須毫無疑義地代表股東利益來管理。此外,我還認為,代表不持有股票的利益相關方事實上是有害的。

  圍繞公司目標的爭論

  財務學者們聲稱,經理人必須最大化股東價值。他們的理由包括:“退出”——股東如果不滿意,他們會賣出股票,從而推低價格:“發(fā)言權”——透過股東民主程序,股東將迫使公司朝符合他們利益的方向改革:“企業(yè)控制權市場”——如果現(xiàn)任管理層表現(xiàn)不佳,公司將會被外人接管和運營。

  在股東眼中,公司是一個追求效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經濟實體。它強調契約交換,法律和治理的角色是要促進契約自由。規(guī)范力量通過無形之手施加影響,對產品、技術、資金、管理人才和企業(yè)控制的市場競爭構成了無形之手。

  而在利益相關方的眼中,一方面,公司是支持者的集合體,這些支持者聚到一起,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另一方面,公司也是個政治實體,在這里權力和合約、現(xiàn)金流同等重要。這一觀點強調經理人對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強調基于信任的關系,法律和治理的角色主要是確保公平。

  哪個觀點正確呢?

  在早期,美國針對企業(yè)的公共政策實施方式可能會得到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在19世紀,美國公司不能以私人商業(yè)目的設立。每家公司都需要政府立法允許其存在。因此,公司完全就是政府授權的另一個政府機構,為的是實現(xiàn)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標。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強調股東利益的觀點才普遍為人們接受。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布了數(shù)十部影響深遠的法律,以保護非股東相關群體的利益,比如勞工、消費者、債權人和環(huán)境等,使它們免受公司不法行為的傷害。即使在70年代之后,面對股東觀點日益強大的影響,美國多數(shù)州政府仍引入了“利益相關者法令”,試圖將在任經理人和不必要的收購競價隔絕開來。

  在德國,利益相關者觀點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制定時,德國的公司法就規(guī)定,公司的目標指向三種支持力量:國家、人民和雇員。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股東甚至沒有被公司法所提及,即使在今天,股東也只扮演一個次要角色。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yè)學者明確闡述了管理層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稱關鍵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必須統(tǒng)一到公司的目標中去。這一理論對“股東觀點”進行了批評,稱之為狹隘且簡單化。它宣稱,經理人的目標必須致力于解決所有能夠影響企業(yè)活動或被企業(yè)活動影響的團體和個人。

  與之相反,我認為,“股東觀點”絕沒有簡單化。非但如此,它還給經理人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利益相關者觀點”可能看似不那么簡單,而且更高尚一些,但在更大的范圍內而言,它是不切實際的。它所帶來的只是在決策過程中產生混淆的思路,減少了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的機會。

  為何最大化股東價值讓所有人受益

  有五大理由表明,股東價值最大化應該是經理人唯一的指導原則。“發(fā)言權”、“退出”和“企業(yè)控制權市場”都是這一原則的組成部分,但它們并沒有多數(shù)經濟學家假定的那么重要。

  ■ 最大化股東價值是唯一一條能夠做大整塊蛋糕的原則。股東是“剩余求權者”(residual claimants),就是說,只有在全部的“固定求權者”和“契約求權者”(fixed and contractual claimants)獲得支付以后,股東才能得到支付。因此,只有在我們?yōu)?ldquo;剩余求權者”進行管理時,我們才有動機來盡可能做大整塊蛋糕。

  相比之下,對債權人、供應商和雇員等“固定求權者”而言,它們并沒有動機將價值提高到它們的權益得以確定的程度之上。因此,僅僅代表它們的利益進行管理,意味著價值創(chuàng)造被遺忘。換句話說,股東價值最大化要優(yōu)于利益相關者理論。

  ■ 代表利益相關者管理會導致經理人承受較低的企業(yè)家風險。“固定求權者”擔心“總體”風險,即與一家公司現(xiàn)金流相關的全部風險,因此,它們希望經理人所做的決策都是極度“厭惡風險”型的。

  但股東僅關注“系統(tǒng)性”風險,這是總體風險的一部分。因為它們的投資組合是多樣化的,因此風險分散在不同的股票中,也降低了一部分的風險。它們往往不那么“厭惡風險”,因此更可能促使經理人投資于新的增長機會、市場和產品,以及創(chuàng)新型尖端技術。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經濟環(huán)境中,一家企業(yè)要想維持并加強其競爭力,承擔上述風險是必不可少的。

  ■ 如果多重目標相互沖突,那么擁有這樣的目標就將導致決策混亂和癱瘓。雖然泛泛地說“為利益相關者進行管理”很容易,但究竟為哪個利益相關者卻永遠沒說明白。

  比如,若代表雇員的利益來管理,那可能使非雇員的利益相關者情況更壞。類似地,代表特定類型雇員——比如未加入工會的雇員或管理人員——來經營,可能讓其他雇員情況更糟。想想吧,為了解決債權人的利息,一些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廢除了公司的私人養(yǎng)老金計劃,雇員和納稅人被強加了多少的成本!

  假定利益相關者是同一個利益團體的想法是在癡人說夢,事實上,它們的目標常常是相互沖突的,比如下面說的幾點:

  ■ 不持股的利益相關者很容易成為股東,但反過來則不可能。原因很簡單,我擁有某公司的股份,但并不意味著我可以要求成為其雇員或供應商。有鑒于此,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必然要忽略一批關鍵的支持者,而基于股東的管理則不會。

  雇員、客戶、供應商或債權人可以自由地在市場上購買某公司的股票,并要求獲得董事席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們。事實上,很多雇員團體、養(yǎng)老基金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德國、日本等國的債權人)的確就在這么做。這些支持者中很多人都已開始參加年度股東大會,或通過代理投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且常常取得成功。

  ■ 法律體系為不持有股票的利益相關方填補了司法空白,但股東通常不享有這一待遇。雇員、供應商、債權人、客戶和整個社會與公司的關系,大部分都得到了合同法、民法或監(jiān)管條例的保護。比如,雇員合同上包括了歧視、工作場所安全、養(yǎng)老金、醫(yī)療等等條款。相應地,有人違反合同,法院便會介入。

  但股東和公司的關系則以“隱形契約”的形式存在。根據(jù)美國等地流行的公司治理規(guī)范,法庭很少介入管理決策對股東造成的后果,只要這些決策滿足特定的“商業(yè)判斷”標準。因此我們可以想見,控制權交給股東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設計,可用來填補司法空白。

  對股東最大化觀點的批評

  對于以上觀點有很多批評意見,其中提及最多的意見有合同失效、被迫接受第三方外部效應、企業(yè)公民缺失和容易導致企業(yè)不法行為等。

  但所有這些批評要么錯誤或華而不實,要么兩者都是。簡單地說,這些毛病同樣會出現(xiàn)在代表利益相關方管理的企業(yè)身上。它們之所以出現(xiàn),并不只是因為管理系統(tǒng)聚焦于股東價值最大化。所有的合同都有失效傾向,原因在于諸多因素,比如疏忽、預料之外地或有費用、對于合同條款的爭議、簽訂合同的意圖以及產生結果的效率等。類似地,任何私人之間的合同(或合同條款的變革),都可能對第三方產生合同簽署方未完全內化的外部效應。

  雖然美國的企業(yè)不法行為吸引了很大的關注,但全世界每個大型經濟體都有其不光彩的一部分。比如德國,很多公司都曾因欺詐、賄賂和腐敗等違法行為遭到指控或起訴,其中包括老牌企業(yè)巨頭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曼內斯曼(Mannesmann)、大眾(Volkswagen)等。而日本也曾苦苦應對諸多企業(yè)不法行為,比如“總會屋”(sokaiya, 一個企業(yè)敲詐者)治理丑聞——發(fā)生在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第一勸業(yè)銀行(Dai-Ichi Kangyo Bank);某公司被指將感染瘋牛病的食品貼上國內生產的標簽——發(fā)生在Nippon Food 和 Snow Brand;串通競標——發(fā)生在三井(Mitsui);偽造核電站檢查數(shù)據(jù)——發(fā)生在東京電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三菱汽車(Mitsubishhi Motors)被指故意隱瞞數(shù)千起(客戶對可能致命缺陷)的投訴;還有食品企業(yè)Maruha錯貼食品標簽等。此外,我們還可以想起法國的維旺迪(Vivendi)、意大利的帕拉馬特(Parmalat)、荷蘭的Ahold等。你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管理就是要長期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

  這些事例都與股東價值最大化非常有關嗎?顯然不是。至少有以下三點必須弄清楚:

  首先是短期與長期之爭。我們應當秉持長期的股東價值最大化觀點來關注自己的利益,但經理人有能力在短期內將價值轉移給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同黨),這一點帶來了很麻煩的問題。這一點千真萬確,因為他們能夠基于投資者不掌握的信息來這么做,有時甚至誤導投資者。

  讓企業(yè)家去冒險的激勵何時成了激勵經理人去冒險的東西了?這個問題和管理層股票期權的使用有密切關系。很多期權的授予都和短期業(yè)績標準掛鉤,已經成了接受方的單邊賭博。由于期權價值隨風險增大,經理人可能越過平衡點,承受過多的風險。如果期權幫助提高了業(yè)績,那將是很劃算的一筆交易,但大量證據(jù)表明,管理層股票期權和公司業(yè)績之間幾乎完全沒有關系。

  首席執(zhí)行官的薪酬仿佛在無休止地增長,而且與業(yè)績無關,這不禁使人懷疑,這個社會的“憤怒約束”是否已經被破壞。此外,它還可能導致企業(yè)的激勵手段和員工動力退化,而其后果在未來幾年我們還無法看出。

  無論如何,此類問題還是比較容易改正的,而要拋棄一個簡單的、創(chuàng)造價值的企業(yè)理念就不那么容易了。這個觀念總體上對經濟和社會還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管理就是要長期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終極目標。”
 當先 就是 管理

擴展閱讀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導師在蘇州主講第247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3天2夜方案訓戰(zhàn)營。中集集團、中鹽集團、中國建材、花園集團、深南電路、中原證券、空軍裝備5720等多家大型企業(yè)

  作者:姜上泉詳情


早期的經銷商幾乎都是產品驅動,運營方式就是賣貨,盈利方式就是靠賣貨賺差價,然后就是多賣貨,賣名牌貨,賣新產品,賣高端品。理論上來說,終端覆蓋率越高,陳列做得越好,促銷活動持續(xù)不斷,貨就賣得越多,錢就賺

  作者:潘文富詳情


寓言故事:一個農家擠奶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里走回農莊。她忽然想入非非:amp;這桶牛奶賣得的錢,至少可以買回三百個雞蛋。除去意外損失,這些雞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雞。到雞價漲得最高時,便可以拿這

  作者:李文武詳情


隨著“知本時代”的發(fā)展,員工越來越關注個人成就感,越來越注重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而企業(yè)也為贏得人才、留住人才,實現(xiàn)平衡發(fā)展與人力資本的最大化,員工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也受到重視,并成為企業(yè)人才戰(zhàn)略的重要一環(huán)。

  作者:李慶軍詳情


2024年3月6日,浙江杰諾電器精益管理項目啟動,杰諾電器董事長、總經理、總監(jiān)、經理等30多位經管人員及降本增效云學院(深圳市財智菁英咨詢)3位咨詢導師出席了項目啟動會。杰諾電器2024年精益管理項目

  作者:姜上泉詳情


打江山的時候,皇上需要將軍們帶領大軍掃平敵寇,屢創(chuàng)奇功。待無戰(zhàn)事,將軍們手上的兵權,則又是讓皇上頭疼的事,眼瞅著士兵們只聽將軍的,皇上還得出錢財糧草供著,想搞個調動也很難,動不動人家就來一句:“將在外

  作者:潘文富詳情


版權聲明:

本網刊登/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網不對其真?zhèn)涡载撠煛?br /> 本網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本網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傳播管理/培訓經驗,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gzzmz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