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舞生命潛能

 263

目 錄
出版緣起
胡因夢序
劉秋鳳序
前言
第一章 生命潛能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第三章 察覺
第四章 智慧的殿堂
第五章 煩惱即菩提
第六章 原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第七章 真愛
第八章 成長與轉變
第九章 擁舞自然
第十章 如來
后序
見證與分享
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發(fā)展史

出版緣起
回溯一九六年的美國,在自由思潮、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fā)展、工商業(yè)進步到某一個階段以后,開始興起一種省思,許多人開始往自己的內在探索,科學界、心理學界、人類行為學界、社會學界……無不加足馬力,對人類的生命過程做一次大反芻;之后,加上對東方哲理的接觸與體認(如:中國的老莊思想、印度的瑜珈哲理……),東西文化結合下,使得這樣一個‘注重內在省思’的運動,益加蓬勃。這股風潮后來被稱為‘人類潛能發(fā)展運動’(The Hum an Potential Movement),由加州迅速地擴展到美國本土、東岸、歐洲而到日本。日本是亞洲經濟最繁榮的國家,大約七年代也興起了這股風潮。
國內在最近這幾年,有許多機構引進許多自我探尋、開發(fā)潛能的課程,我們可以預見這股潛能運動的風潮,即將在國內興起。在西方甚至有預言家表示:二十一世紀將是新人類誕生的世紀,所謂的新人類并不是人類的品種改變了,而是人類有更多的潛在能力被發(fā)掘出來。
在東方古老的學說里面,哲學也好,思想也好,有許多對人潛在能力的學說,在西方心理學的領域上,透過科學實驗的方式,發(fā)展出讓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寬廣的思想空間,更不受束縛、更有能力去面對生命里的種種狀況,在思想、心靈、情感、肢體方面,也更統(tǒng)合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換句話說,人類能力未知的部分,逐漸地被發(fā)掘出來了。身、心、靈統(tǒng)合為一的新人類,將在二十一世紀誕生。
我個人在多年前頭入開發(fā)人類潛能這個運動,并且在一九八六年創(chuàng)辦了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在一九八八年創(chuàng)辦了中華民國潛能開發(fā)協(xié)會,四年多來,我曾經跟一萬多個人一起相處和他們共同研究自己的潛能開發(fā)與發(fā)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發(fā)現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資訊來跟社會大眾接觸,讓社會大眾能夠透過這樣的管道,跟自己的潛能有初步接觸的機會, 在自己潛能發(fā)展的領域里去擴張自己生命的可能性。我想,這是我發(fā)行這套書籍最主要的用意,而我更希望透過這系列的書籍,協(xié)助更多的人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各個層面,與自己做最深、最直接的接觸。
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臺灣在這四十年來,締造了經濟的奇跡,在物資文明上的發(fā)展,可說是淋淋盡致,可是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上,如果我們來省思一下,到底我們目前的社會狀況、人的心靈,是成長了呢?還是退化了?對許多人來說,外在的價值標準和別人的評價,早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對自己本身的肯定。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也沒有教導我們注意自己的內在與無限的潛能接觸。所以,金錢游戲盛行——大家樂、六合彩、股票市場狂飆、房地產炒作 ,甚至有許多人為了成名不惜冒險,為了財富不惜以身試法,造成了目前混亂的社會狀況。 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成立以來,不停的提供現代人另一個思考空間、生活方式。當然, 我們并不反對物質生活的豐足、追尋成功與享受,但是我們非常盼望能跟更多的人分享生命里更寶貴的層面,那就是自己生命的深度、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讓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 能夠有更真實、更和諧及更深入的關系。
在我們身旁,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一些朋友愿意用他們賺取的財貨,去換取自己心中不曾注意 、失落的部分。他們在過程中的掙扎及用心,令我們深深感動。盼望這系列書籍的發(fā)行,能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動作,讓我們一起投入‘中華民國人類潛能發(fā)展運動’!


胡因夢
潛能開發(fā)是意識演化金字塔的中層,它是自卑恐懼的個人領悟圓滿空性的必經過程。把潛能開發(fā)歸納于中層,是因為它屬于積極思考的范疇;積極的意識形態(tài)中仍存在著強烈的自我感 ,只要還有自我感,內心的恐懼和不足就必然存在。要想攀升到金字塔的頂端,必須認識消極無為之道;亦即老莊思想和佛法的精髓,并且將其實踐于個人修為中。對大部分人而言,潛能開發(fā)的積極之道確實能建立自尊、自重和自信,小我必須轉化成大我,才有能量承擔無我的境界。
做為一名治療者和精神導師,他必須有充沛的熱情、精力、同理心和敏銳度;他不但對自己要有深入的認識,還要給自己和別人犯錯的自由;他要有能力擴展學生的自我意象,把權威還給學生,讓自己也有機會教學相長,同時還要能覺察內心最微細的想要操縱別人的權力欲 。
許宜銘先生是一位具有潛力的治療者、熱情的老師,他以個人豐富的人生歷煉、坦誠的勇氣和聰慧,與一萬多名有心成長的學員互相扶持,筆者雖未參與他的研習會,仍可想見生命交會時的悸動和火花。
欣見潛能開發(fā)與新時代運動在臺灣萌芽,這樣不否定世俗、不否定欲望、不否定煩惱的認識自我之道,是目前充斥著迷信、臣服、倚賴外力和欠缺創(chuàng)造自由的臺灣所正需要的。


劉秋鳳
在得知要為許宜銘老師即將出版的書寫序時,不禁莞爾的搖頭,心想:他一定不知道我平日里文字的作風較流于辛辣批議之專欄性質,歌功頌德全然不會,但每次落筆時的心情總以打破粉飾太平的假象為期許。而對于許老師多年來推動心理探究和潛能開發(fā)的工作熱誠,確感受這中間路程的用心和維艱,現又覺察出身、心、靈,平衡和諧的必然必要,而步入靈修的領域,我們也都懷抱著極嚴肅的關心和注意。
就心理學和哲學的探索層面而言,從中是可以了解到很多被暗藏在心靈角落的真相,及某些意識投射下所展現的行為,從純性的思考確可衍成出許多的理論派術,但終無法為生命尋企出一個結實的答案和光正的意義,再者人類最難轉化調服的是感情(情緒)那一面,尤其在傳統(tǒng)的集體意識和教育包袱下,又往往更偏向著負面慣性的思考和行徑活動,以致于很多的情況是發(fā)生于理論上絕對是清楚了然,在情感上卻跟不上腳步,成為知行分裂,內心的沖突矛盾和人格的落差日益嚴重,有多少人是在里外不一的對立中卻不自覺或自覺而無法可度的呢?這也就是佛家所謂的‘無明習氣’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太多的領導人物分布于各個階層、各種的界域內,將其所熟諳的心理學技巧運用為操縱擺布他人的利具。這不啻是其門徒追隨者的悲哀,也是一項公眾的危機。因而,凡是發(fā)愿利助他人者,必然要進入靈修以求反觀自性,方能用一股和諧無我及不求功利的能量去和有緣的朋友們一起去探究這未知又廣闊的精神領域。事實上,我們可以發(fā)現進入了更深層的靈修功課時,最大的挑戰(zhàn)是來自于那揭除層層面具以便面對生命真相的那個過程,它的進行和身份背景、口號技巧、時間長短皆無關乎,純然的是藉由對每一剎那情緒紛飛的微細觀照,及對世間萬象的互相引動模式都有著清晰的覺查洞見,不被其轉,不被己騙,換言之,是建立在解構重組不斷的交替和朝圣叛教輪回的顛覆中而凝集的體驗,這等寶貴的學習過程是必須由自己千山獨行的去領會,絕無法假他人之口來證得的。
然而,有了地圖索引會走得較安全,不致誤入歧途。那許老師愿意以他的熱誠來服務有心的朋友們,且希望結合有識之士一同來為這新時代成就些引領的沖激力量,開發(fā)真、善、美的生命潛能,確是值得鼓勵支持和共同參與的。讓我們用愛來互相療傷和撫慰那曾受創(chuàng)的心靈,并有足夠的勇氣打破舊有的價值觀,重新建立一個愛生惜福的凈士。



前言
其實這本書的形成已經蘊釀好幾年了。許多學員上完課,在感動之余,不停地問我為什么不將這些資料整理成文字?
這幾年來,一直覺得生命的經驗是屬于個人的,而我無法用語言文字將之傳達出來的原因是 ,一方面總覺得語言文字沒辦法真切的表達出智慧的領域及對生命的經驗與體會;一方面也擔心如果大家只藉著認識文字而讓自己對這方面的理解停留在頭腦、知識層面,反而會形成自我成長、開發(fā)潛能的障礙,這會使得許多人自以為已經懂了、明白了,但事實上卻無法真正進入自己的生命,反而耽誤了與自己更真實的接觸。三方面也擔心自己在走過這條路時所碰到的經驗;有些過程與現今傳統(tǒng)文化、宗教人士、衛(wèi)道人士所抱持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沖突與對立,使得曾經在這條路上學習過的人,受到沖擊、壓力甚至責備。再者因過去常見自己不是專業(yè)出身,因此總不敢提筆。但這八年來我為自己的成長投入難以言喻的專注;我曾與一萬多位學員共同修習生命的課程,幾乎每周都參與二~四天的工作坊,所帶的工作坊也已超過三百場,更帶領過數千場三小時的迷你工作坊。再加上自己每個月都赴日本參加三年完形治療師的培訓,每年亦至美國進修,所以漸漸擺脫自己‘非專業(yè)’的桎梏。這八年來自身漸進的成長,使我看到了‘本質’,而不是表相的‘專業(yè)’,因而確信自己已可超越許多‘專業(yè)’人士所看重的‘知識’與‘學術’。再加上直到最近,我重新對人性、對人本質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信任,自己也能愈來愈隨緣,生命的領域更加寬廣,才逐漸消除了這種擔心。這六年來,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漸漸成熟,接觸過課程的學員人數也愈來愈多,大家逐漸凝固成一股足以接受沖擊的力量;也因著研修中心的課程段落分明,對人的協(xié)助與中心思想逐漸確立,所以現在才有足夠的勇氣出版這本書。
另外國內的潛能發(fā)展運動正在萌芽,我們即將可看到它的蓬勃發(fā)展。但許多人對‘潛能開發(fā) ’存有誤解,單方面的去發(fā)展自我催眠、自我暗示,認為這些就是開發(fā)潛能,因而對人造成莫大的傷害。近幾年來,也有許多傳銷公司、企業(yè)組織里負責教育訓練的主管來到中心學習 ,但他們的目的只是要學會這些技巧,將它們用在組織的發(fā)展上,而不是抱著真正敬重人心 、熱愛生命的心理。我非常擔心這種被帶出去的‘模仿’會對人造成傷害,因此更覺得有責任要把‘生命潛能’清楚地介紹給大家,讓更多人了解在發(fā)展?jié)撃艿穆飞希撊绾伪Wo自己 。同時這本書也是為中心早期的學員們提供一套更完整的支持系統(tǒng),并且藉此再一次確定什么是自己要走的路,讓我們重新一起再往前邁進。
也盼望此書的問世,能協(xié)助更多人在潛能開發(fā)的道路上、在成就自己生命、發(fā)展自己人生的過程中,能得到更多的自在,真正得到自由、快樂與智慧。
這本書并不是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而是在描寫生命中本來就存在的真相;我只是透過生命的體驗 ,把這八年來自己習得的與教學過程中一些經歷如實寫出,它是宇宙之間本來就存在的,只不過是透過我的生命,將其呈現在讀者眼前罷了!
然而事實上,它也是屬于你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你曾經對自己的生命投注許多心血,但卻仍有些關卡無法穿越,或許本書能幫你有所頓悟,生命因此而豁然開朗、突破障礙;也或許有人在無意間翻到這本書,因而引發(fā)他想探索智慧殿堂及更真實認識自己的契機??v然對某些人而言,這本書或許只會停留在頭腦層面, 變成他們的知識,但如因他們的散播而使更多人下定決心要往學習、成長的路子走去,這也很好。也或許有人看了本書會不以為然,心里有抗拒,但我相信: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這些抗拒與重沖對他們未來的生命與智慧必然也會留下影響。
盼望這本書能協(xié)助你一窺生命潛能的奧秘。不過我只能在頭腦知識的層面上給你文字的介紹 ,如果你想真正與自己生命中無限的潛能接觸,只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是不夠的,盼望你不只是了解它,而是向更深、更內在去探索,讓生命為你成就大智慧。
祝福你,開始邁向生命的旅程。

第一章 生命潛能
小時候,我生長在臺灣的東北角。每當在一片寬廣的空地上,搭起一座帆布做的彩色房子時,就是所有小孩最興奮的時刻。當許許多多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生命聚集到我們這個小地方時,全家大大小小都會趕到這個彩色、巨大的帆布房子里,看它們表演。
這個表演團里,一定有一種身體巨大的動物,它有兩片大大的耳朵、粗壯的身體及雙腿、長長的鼻子,還有一對極長的牙齒。它們有巨大的力量,可以做許多不同的表演。然而在它們沒有表演的時間里,我們可以看到它被一根麻繩幫在木椿上,很溫馴、很乖巧地在被限制的有限范圍內活動。
回頭想想:這只動物原本應該在它生長的地方——非洲——一片大草原里自由地活動著。可是在它大概只有一歲的時候,人類為了捕捉它、為了將它賣給馬戲團,因此設下了重重陷阱追捕它。終于,它掉進了陷阱。雖然那時候它的身體比現在還要小幾十倍,力量也比現在要小幾百倍,可是現在在它腳上的那根麻繩,在當時無論如何是綁不住它的;即使在它如此幼小時,人們也必須要用粗大的錢鏈、藉著深埋在地下的木椿才能困住它。即使如此,只有一歲的它,因為擁有木質上的自由動力,所以縱然知道腳上的鐵鏈無法掙脫,它會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往前沖,怒吼著、哀號著、掙扎著,一天、兩天、三天,它腿上最粗韌的皮膚迸出了鮮血,但是向往自由的天性使它依然要掙脫那巨大的鐵鏈。一天又一天,鮮血不停地流,聲音也喑啞了,它放棄了掙扎,用它整個身體及頭腦記住了腳上的疼痛及掙扎的無奈,然后它放棄了!從此在每一個日子里,為了要得到食物、得到贊賞、得到人類的一些撫慰,它學會了許多表演動作,最后它加入這個表演團,做出許多讓我們開心、欣賞的動作?,F在只要一根細細的繩子就能綁住它,讓它在麻繩所限制的有限范圍內活動。它忘了自己的身體已經是從前的幾十倍大,力量也比以前強了好幾百倍,它也毫不察覺那根麻繩根本就綁不住它。
此時,綁住它的究意是腳上那條有形的繩子?還是它小時候用身體、頭腦、整個生命所記住的那條無奈、無助與痛苦的無形繩索呢?
心理學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讓一只老鼠餓了將近一個禮拜之后,再讓它跑迷宮。在迷宮的出口處放一塊它最喜歡吃的餌。因為饑餓的趨使,它會循著迷宮的道路找到出口,當它看到那塊餌時,會迅速往前沖。實驗者在出口處布置了一個電擊區(qū),因為電是無形、看不到的,這只老鼠往前沖時,受到電擊,這樣的痛苦使得老鼠痛得大叫,迅速地往后退??墒且驗殡娛菬o形的,它看不到任何使它痛苦的東西,再加上饑餓的趨使,這只老鼠再一次往前沖,它又受到電擊,再次吱吱大叫地往后退。然后它開始猶豫,可是饑餓使它依舊往前沖。如此經過數次電擊后,這只老鼠終于放棄了,它張著嘴巴,呆呆地望著那塊餌,它不敢再往前沖,因為痛苦的感覺已經超過了饑餓的需求;生命的本能、存在的本能、害怕死亡、害怕不存在的本能,已經迫使它放棄自己的饑餓。
幾個月后,再一次讓這只老鼠餓一個禮拜,然后再讓它跑同樣的迷宮,在相同的出口處,放著同樣的餌。這只老鼠受到饑餓的驅使,它仍會繼續(xù)尋找出路,找到那塊餌。跑在相同的道路上,它心里漸漸升起一種熟悉的感覺,當它走到出口的地方時,這一次在電擊區(qū)里并沒有通電,也沒有任何障礙,可是聰明的讀者,你知道老鼠能吃到那塊餌嗎?
這個實驗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老鼠到達門口時,即使電擊區(qū)里并沒有任何東西,然而過去的經驗、痛苦與恐懼在它到達門口時,從它生命最深處升起,和上次一樣,它停下來,只呆呆地望著那塊餌,什么東西都吃不到。這是心理學上一個很有名的‘制約’實驗。
人類有一種叫做‘敏感遞減法’用來保護我們自己免于接受太多痛苦,而能生存下來的保護系統(tǒng)。所謂‘敏感遞減法’是指同樣的經驗,當我們經歷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時候 ,我們的敏感會逐漸降低。在生理上,我們可以用五杯同樣份量的水來做實驗:第一杯水里加入一杓糖,第二杯內加入二杓糖,第三杯內加入三杓,第四杯內加入四杓,第五杯內加入五杓。將它們攪拌均勻之后,從第一杯開始喝,在嘴內含兩分鐘左右將它吞下,再喝第二杯 ,同樣也含兩分鐘后再吞下,……如此喝完這五杯糖水,你會發(fā)現第一杯雖然只加了一杓糖 ,但是喝起來卻是最甜的。
同樣的,在生命里,如果有多次失戀經驗,我相信第一次與第五次、第十次的經驗會有絕大的不同;你對第一次的失戀感到非常痛苦,慢慢地,隨著每一次的失戀,你不再感到那么難過,甚至到了第十次,你可能不需幾分鐘就能避開那些痛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逃開痛苦的方法。
佛家談到佛陀能在第一次看到一朵鮮花和在第五百次看到時有同樣的驚喜,我們稱這個能力為能夠‘活在當下’、能夠拋開過去經驗的一種能力。可是大多數人仍然活在‘敏感遞減法 ’里,因為它是與生俱來保護我們的一種本能。所以我們六歲以前的記憶,大部分都已經忘了;可是如果讀者有興趣,不妨做個實驗:去買一塊紙尿布,今天晚上就包著那塊紙尿布睡覺。臨睡前,先在紙尿褲里小解,如果你能睡著,我會很佩服你。能支持十分鐘,我都覺得滿了不起的!長大成人、在經過無數次的‘敏感遞減法’之后,對這種情況仍然感覺如此的難受痛苦,更何況我們可曾想到,在成長經驗里,我們已經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經驗!
生命中第一次的痛苦感覺,通常都非常巨大,所以我們選擇不要記著它,將它深深地埋在潛意識的深處,但是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卻會在我們的生命里一再重現。譬如小時候當你有所需求,或是你覺得孤單、害怕、難過,或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你試著去找父親或母親,可是那時候他們正在談話,當你試著去要求他們,卻受到了責備或是懲罰,或者他們曾經大聲地向你吼著。這樣的一個經驗,可能就成為你生命的一個制約——雖然我們已經忘了當時自己是如何的害怕、如何的恐懼。但是這樣的一個制約卻跟著自己的生命,所以當你長大成人后 ,雖然有事情急著要找朋友,正巧他在跟別人談話,你就會不知該如何介入才比較妥當,也不知該如何去處理自己當時的焦慮及煩燥,然后總覺得有一股莫名、坐立不安的感覺卡在你的里面,使你無法介入別人的談話中。
在心理學,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個幼兒去接近一只小白兔。剛開始他接近小白兔時,是很愉快的,可是當他剛要碰那只小白兔時,實驗者在旁邊很用力地敲了一聲鑼,幼兒被嚇得大哭了起來。一、兩個禮拜后,再讓他接近那只小白兔,這次他沒像上次那么迅速地過去,他有一些猶豫,可是還是鼓起勇氣去接近那只小白兔,當他快接近時,一聲鑼聲巨響,雙把他嚇得哭了起來.再過幾個禮拜,再讓這個幼兒和小白兔在一起,這次他不敢接近,當小白兔接近他時,他會嚇得哭起來。再過幾個禮拜,讓白胡子的老公公來接近他,或者有一些白絨絨的東西靠近他的時候,他都會先開始害怕。
生命中的制約,可能是因著一些很單純的事件而起,而在當時,我們卻因著那個事件受到傷害、痛苦。這樣的制約還會移轉到生命里面更多類似的地方。
大多數人都忘了自己十歲以前的事情,尤其我們幾乎都不記得六歲以前所發(fā)生的事。在生命潛能的領域里,我們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經過揀選,都具備成就生命所有的可能性而來到這個世界;數千年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宗教家,都早就提出了這樣的看法。
佛教有一個非常美麗的說法:佛陀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一生下來就能夠走路,走了七步以后,腳下浮起一朵蓮花,然后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如同佛陀般的,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時,是帶著佛的本質來到這個世界。圣經的創(chuàng)世記也告訴我們,人是照著神的形象所成的,換句話說,在我們的生命里早已有了神性。
一個正常的男人在一次性行為射出的精液里,蘊含著三億到七億五千個精子,請你試著去想像:三億個精子,這是什么樣的場面,而我們是在這三億以上精子里,你最有毅力、最迅速、最強壯的,我們都曾經是冠軍、第一名,才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今天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經過精選的,都是最棒的;我們都曾經帶著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潛能, 帶著神性,我們都是一個佛。但是如同馬戲團的大象、如同那個實驗室里的老鼠,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們所忘掉的十歲以前,甚至六歲以前的許多成長經驗里,我們的生命受到許多制約。為了生存下來,我們在許多痛苦、無助、掙扎的狀態(tài)里,在心靈最深處的地方, 記住了許許多多的制約。
許多人總覺得生命中有一種無力感,覺得自己被環(huán)境、被現實限制住。事實上,環(huán)境與現實就如同大象腳上那條外在、有形的繩索,綁住我們的并不是那些外在、有形的現實與環(huán)境, 而是烙印于內心深處,在成長過程中許多無形的制約。
美國華盛頓總統(tǒng)小時候,有一天在園子里砍倒了一棵父親辛辛苦苦種了數十年的櫻桃樹。父親回來時,看到大樹倒在地上,非常生氣地大叫:‘是誰砍倒了我的櫻桃樹?’華盛頓告訴 父親:‘爸爸,是我砍倒的!’結果華盛頓沒有受到懲罰,他的父親反而贊美他是一個勇敢又誠實的孩子。我依稀記得小學念到這課課文時,老師說:‘華盛頓總統(tǒng)就是因為這么誠實、這么勇敢,所以后來才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那時候真的好羨慕他能具備這種誠實又勇敢的本質。然而隨著年事漸長,我終于發(fā)現,并非華盛頓是一個偉人,而是他很幸運地有一位愿意欣賞他的誠實、正直與勇敢的父親。我想各位讀者可能和我一樣,在我們小時候,不要說砍斷了爸爸心愛的櫻桃樹,或許不小心打破父親心愛的茶杯,或折斷了母親栽培已久的花草、 一棵盆景,都有可能受到懲罰,而不是得到贊美。
當一個幼小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時,必須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下來。對我們來說,父母、大人們就好像是神一般,他們賜給我們一切所有的需要。當我們與他們有了沖突,大人的情緒、憤怒,甚至他們的責打、懲罰、責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恐懼;為了讓自己快樂生存下來,我們學會了說謊,我們學會了不再那么勇敢、不再那么誠實。
在生命潛能的領域里,經過這么多年的成長,我漸漸懂得感謝在過往生命中所曾經自認的所有缺點。我也漸漸地能夠了解那些缺點是我為了要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為了要生存下來而學會的。慢慢地,我也懂得去感謝這些過去讓我深深自責、我所討厭的這些特質,謝謝它們曾經陪伴我走過了數十年的歲月,同時也漸漸發(fā)現自己不再像小時候那么無助,知道身體已經是以前的數十倍大,由各方面學習所得來的一些成就,所綜合起來的力量,也超過了小時候的數百倍;也慢慢懂得,當我在外界的環(huán)境與現實中碰到限制與捆綁時,要往自己的內在去看,到底綁住我的是外界的現實環(huán)境?還是我自己內在的一些成長經驗?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在當時拿出一些勇氣、冒一些險,去突破自己生命的制約。如果那個內在的恐懼太過于巨大,也會懂得暫時允許自己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去突破生命里的制約。
是的,今天你所有的一切,無論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都是生命最高的智慧所為你做的選擇,此時你所呈現的一切面貌,都是生命的潛能為了生存下來所做的抉擇,讓你成為今天的樣子,這不是你不好,而是在這環(huán)境、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已經做了你所能做到的最佳選擇。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退縮、沒有自信的人,那么回想一下在生命的某一段過程中,退縮曾經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難與別人接近的人,那么也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過程,或許不與別人接近,是你曾經所能做到的最佳選擇;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容易放棄、很難去堅持的人,你也可以回頭看看,在生命的過程中,你曾經有過因為堅持而換得更痛苦的結果,為了不讓自己受到更深的挫敗感,你學會了待在安全的地方,你選擇了放棄。
但是,更重要的是,現在你的身體已經是以前的幾十倍、你的力量已經是以前的幾百、幾千倍了,你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里重新再做不同的選擇。而這本書,或是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協(xié)助更多的人能夠在生命里開創(chuàng)他自己更大的選擇,在自己僅僅只有一次的人生里,活出一個有最大可能性的自己。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了解生命過去的經驗對我們的影響及制約對我們的捆綁與限制后,接著要繼續(xù)看一看這個章 節(jié)——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喧鬧的街頭,我們經??吹剑簝刹寇囎硬磷矔r,或許從車內出來的駕駛人一下車就破口大罵對方:‘你是怎么搞的,會不會開車!有沒有長眼睛!怎么開車開成這樣子!’他不會去想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對他來說,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發(fā)制人、破口大罵;當然也有某些駕駛人一下車就先檢查自己的車子有什么損傷,然后心里盤算著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費,這個月的薪水大概又要去掉多少,或者該怎么樣向保險公司報這筆帳;我們也可以看到某些人一下車,二話不說先找附近有沒有交通警察,或去報案請警察來處理;也有些人一下車,會先打量一下對方,以對方身材的大小、長像來決定要用什么態(tài)度與對方應對;同樣的,也會有一些人下車后,會先問對方有沒有受傷?同樣的一個車禍、同樣一個小小擦撞,會有無數個人,在那一剎那的外界刺激下,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反應。
曾經聽過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進入城鎮(zhèn)所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已經四十年。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城,看到老鞋匠低著頭修補鞋子,他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里?’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年輕人一眼,回答說:‘ 是的,我在這里已經住了快四十年了。’年輕人又問:‘那么你對這個村落一定很了解。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要搬到這里,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zhèn)?’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從哪里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么樣?’年輕人回答:‘我從某地來,我們那里的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只會做表面工夫,表面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勾心斗角,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的對你好,在我們那里,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們這兒來。’老鞋匠默默地看著這個年輕人,然后回答他說:‘我們這里的人比你們那里更壞!’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子,又有另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面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zhèn)?’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這里已經住了快四十年了。’這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里的人都怎么樣呢?’老鞋匠默默地望著他,反問:‘你從哪里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么樣?’年輕人回答:‘我是從某地來,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急公好義,不管你有什么困難,只要鄰居、周遭的人曉得,他們都會很熱心的來幫助你,我實在舍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不得不搬到這里。’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里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zhèn)的人一樣,他們心里都充滿了溫暖與溫馨,也都很熱心的想要幫助別人。’
同樣的一個城鎮(zhèn)、同樣的一群人,這位老鞋匠卻對兩位年輕人做了不同的形容與描述。聰明的讀者一定已經知道:第一位年輕人無論到世界的那一個角落,都可能碰到虛偽、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輕人,無論到天涯海角,我想到處都會有溫暖的手、溫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真善美生命潛能里,第一個哲學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兩千多年前,佛陀就說過:‘萬法唯心造’,整個世界是我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佛家很喜歡談因果關系,現在我們也藉著因果來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們生命里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潛能、我們許許多多的制約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世界,在潛能開發(fā)的領域上,我們又該如何協(xié)助自己創(chuàng)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定律里,有‘因’、有‘緣’,還有‘果’。在生命潛能里同樣也有‘因’、‘緣’ 、‘果’。當一個外界的刺激進入我們時,我這個人、我這個生命接收到刺激之后所做的一些反應,都記錄在潛意識里;它并沒有經過意識層面的思索,就直接做了一些反應,這些反應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們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而產生的。這些模式有許多種類:有屬于行為的模式,有屬于頭腦的思考模式,有情感的感覺模式、情緒模式,還有左右著我們價值觀的一些體系。換句話說這些記錄在我們生命里的就是所謂‘因’。而‘緣’就是在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所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稱之為‘外緣’。當這個‘因’與‘緣 ’結合之后,就產生了‘果’,就像那些撞車的主角們,就像那位老鞋匠的故事。
由于生命中的許多經驗——那些‘因’——是在我們的皮膚之內,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中。對事件的反應模式會造就成我們今天生命里總總的‘果’,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在自己生命里到處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對立或者到處碰到利用他的人;也有一些人無論到那里,都能結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命苦。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系、事業(yè)成敗、親子關系、夫婦情感、情侶戀 愛,所有我們肉眼所見、自己生命里所看到的結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是 一切的根源’。
佛家談到‘萬法唯心造’,每一個人的一顆心,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學里談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阿’在梵文里指的是 ‘心’,‘賴耶’(Laya)在梵文里是‘積’。喜瑪拉雅山的‘拉雅’(Laya)與阿賴耶的‘賴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瑪’則是‘雪’之意,所以喜瑪拉雅山是‘積雪之山’。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一種意識,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我們從母親的子宮里,一直到剛才那一剎那、那一秒鐘為止,所有生命中所記錄的經驗全部都已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層面,進入我們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所謂的‘因’。
‘凡人怕果,菩薩懼因’,大多數的人都擔心在生活里會碰到一些不好的現象、碰到一些不 順暢的人際關系,擔心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薩卻害怕‘因’,他會看到自己的起心 動念,然后會去檢查這些發(fā)生,這些屬于自己生命的部分與外緣結合后,為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造 出什么樣的結果。
我想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正在戀愛時,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處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滿希望,你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可愛,身邊人所做許多原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夠一笑置之??墒钱斈闵镉龅酱鞌r,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物卻變得如此無法忍受!其實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為你內在感覺的不同,所看到的將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潛意識里從小到大所有的經驗。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腳步里,停下來,好好覺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為你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結果。下一章里我們將詳細的談‘覺察’,因為這是潛能開發(fā)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沒有覺察,就不會有改變,也不會有自我的發(fā)展,更不會有潛能的開發(fā)。
真美美生命潛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覺察’。當我們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腳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潮流的時候,就失去了覺察的能力;生命的腳步愈匆忙,你將愈沒有能力去覺察。 我們假如你曾經有在高速公路開車的經驗,會發(fā)現當車速愈快,視野將會變得愈狹窄,時速超過一百二、一百三時,你只能看著眼前的一個定點,完全無法看見兩邊的風景,可是車速漸慢時,你又發(fā)現視野逐漸寬廣,當車子完全停下來時,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現在視野里,你可以充分瀏覽在視野里所有的風光。所以參加自我成長、潛能開發(fā)課程,或者訓練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暫時拋開匆忙的心,給自己兩、三天的時間,停下來看一看在你眼前、身 邊的風景到底是如何?停下來看一看這些結果與你生命里的經驗、與現在、與你經驗中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有一對年輕夫婦,先生的父親是比較傳統(tǒng)的大男人,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太太——也就是這個年輕人的媽媽,正好也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女性,當先生回家后,她會先把先生侍候好,不讓孩子們吵他。先生休息了一會兒,可能才開始注意家里有沒有他可以幫忙的事情。而這對年輕夫婦的太太卻是生長在另外一個不同的家庭:她爸爸是一個非常體貼、會照顧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一定會先幫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頓好,甚至會幫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 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這對年輕夫婦在戀愛時,因為被對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對方的缺點,結婚之后,熱情逐漸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時里,他們最容易發(fā)生爭吵的時間是在什么時候?——當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個小時。
這對夫妻彼此帶著自己生命的經驗相互結合。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對‘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看法。只有他們倆人結婚嗎?我想不是的,他們倆人的父親都跟了過來。也許這對夫妻一輩子都不了解真正引發(fā)爭吵的癥結在那里?他們總是在外在行為上認為一個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有時候先生用許多理由、藉口不做家事,很可能當他做家事時 ,在潛意識更深的地方就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這種情況下,太太不會很愉快,她可能壓抑了許多不滿、委曲和憤怒。有時候太太不停嘮叼著自己所處的情況,而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先生幫忙做家事。可能她一直都不曉得她也在期待著先生成為她父親的 樣子,因為她覺得必須要這樣才是一個男人!當然,當先生因屈服而幫忙時,他一定也會壓抑許多不滿、委曲,甚至憤怒。
不曉得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覺的這樣相處了一輩子,所以很多夫妻剛開始時是相擁而眠, 漸漸地兩人開始平躺,當那些不滿與委曲開始累積時,他們就背靠背;慢慢累積更多了,他們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間,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離都是開始于我們內在先有了距離!
每一個人在現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結果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在所有的讀者在看這本書,但是每一個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書,雖然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樣,可是因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禪學里有個蘇東坡與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辯論,他問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東坡,回答說:‘像個佛。’蘇東坡又問佛?。?lsquo;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來像什么?’佛印笑著問他:‘你看我像什么?’蘇東坡說:‘你看起來像堆牛糞!’佛印笑而不答。蘇東坡很得意地以為他贏了,回家告訴蘇小妹:‘今天我終于辯贏佛印那個老和尚。 ’蘇東坡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妹妹。聰敏的小妹聽完后對哥哥說:‘你還是輸了。佛印因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個佛。’當然下面的話她就不用再說了。
每當我演講時,常會對一些你父母們談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問我:‘孩子偷錢的時候,該怎么辦?’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偷錢,或許你看到的是一個行為、一個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渴望想要擁有某樣東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個欲望是如此強烈, 我也看到很可能因為他沒有一些東西,所伴隨而來的挫敗感、失落感,或者覺得自己不如人 ,這個孩子害怕這樣的感覺?;蛟S我也會看到這個孩子曾經向父母表達他的需求,可是卻被拒絕那些傷痛的經驗,因為那個經驗已超過了他的欲望,所以為了要避開再一次被拒絕的痛苦,也為了要滿足他的需求,他選擇了偷錢的方式,也許這個孩子在偷錢時,心中有無奈、沖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責、罪惡感,那個時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訴父母親們:如果自己內在的世界變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我能同樣看到這個孩子內在的世界,可能與這個孩子相處的方式就會不同。你的反應不同,當然你所面對的孩子、孩子與你之間的關系也將會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強調:了解‘ 我是一切的根源’、開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晚回家,會直接責問:‘你怎么這么晚才回家?我告訴過你多少次,放了學要馬上回家,你怎么老是不聽話!’同樣的,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開始走上‘覺察’這條路,你會先看看自己內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發(fā)生,有了覺察之后,或許你就會對孩子說:‘你比以往晚回來,我一直很著急在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為我關心你、愛你,我很擔心你在外面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因為我對你的關心,才讓我變得那么著急、煩躁。’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玻璃是透明的,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個世界都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你所處的四周都是鏡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會看到他許多缺點,然而那個人在一百個不同的人眼中,他就會是一百個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個人,到底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個外緣,都只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內在的因及生命里的許多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讓自己有一個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 切的根源’這樣的觀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來附和我們的需要,把所有曾經浪費過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腳步,去覺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潛意識及在成長過程中所學會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時候所學的、都是內心里無形的繩索,當我們重新覺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選擇,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潛能開發(fā)的第一步,這個重點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當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時,當我們的內在已經是一個不同的人時,我們將會用不同的方多來反應,而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結果,同時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
當然,‘覺察’并不是理論,它必須要下許多工夫,去和更寬廣的世界接觸。我們將會在下一章里,更詳細討論這個主題。











第三章 察 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著就要踏入生命潛能之旅最重要的課題——察覺。
察覺有兩種型態(tài):一是Insight,我譯為‘洞察’;另一種是Awareness,我譯為‘覺醒’。
洞察是一種頓悟、一種很客觀的察覺,是一種‘啊哈!’的經驗。人類本質存在一種想要從所有資訊里,理解并整理出一個自己能夠了解、也能積極參與的世界,然后再去說明、解釋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這樣的本能、這種了解與洞徹,我們稱為洞察,它是屬于理性的、頭腦的、思想的。
另一種是‘覺醒’,是一種復蘇。換句話說,它是我們內在、皮膚以內的世界,也是情感的 、感官的、情緒的世界。例如當身體感覺有一點疲倦,你就停下來開始‘洞察’,尋找可能的原因,也許是三天前感冒還沒有復原,也許是這幾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許是昨夜沒睡好, 所以現在感覺有點累。這是屬于頭腦層面的理解,我們就稱為‘洞察’。而‘覺醒’則是: 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在那一剎那,就全然去感覺那個‘累’,與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讓這個‘累’布滿全身的每塊肌肉、每個細胞,整個人或許會垮下來,甚至連一聲‘我好累 ’都懶得說,整個人都被疲倦所襲卷。這個時候你的‘累’是蘇醒了,這就是‘覺醒’,換句話說,它是伴隨著情感及感覺的一種察覺。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列舉兩位在自我成長及修行這條道路上知名的人物為例,就會更清楚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我認為釋迦牟尼與濟公是這兩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釋迦牟尼是一個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觀的觀照這個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個觀照,讓自己從事件中完全跳開,自己就是一個全然的觀照,客觀的看這個世界發(fā)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不帶任何判斷、分別是非、‘如其所是’ 的看這個世界,看所有發(fā)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開來看是洞察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而覺醒則剛好相反,它就像濟公一樣 ,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發(fā)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覺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無論自己內在有什么發(fā)生,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狀態(tài)。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濟公就是‘瘋癲’的代名詞。他緊隨著自己身上的每一個變化,他能全然的與變化在一起。他是屬于孩子的世界,是屬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緒的世界,他充滿著生命力、活力及能量。
如果將‘佛’的梵文意譯成中文,就是‘覺醒’或‘覺察’。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覺醒之后就是佛。無論是‘洞察’或‘覺醒’,這兩條道路都可以讓我們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不管我們選擇任何一條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的洞察或是全然的覺醒。
以我個人的經驗,如果在這兩個領域里無法做到全然,那么無論走哪一個方向,都會很危險 ,因此在開發(fā)生命潛能這個領域里,我們將洞察與覺醒都視為覺察的主要途徑,同樣的重視它。一個人如果只有覺醒,不停的復蘇于自己內在的世界、不停的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而且將它不停的呈現出來,必然會干擾到許多人,因為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許多關系——與父母、伴侶、子女、同事、朋友種種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只重視覺醒而忽略了洞察,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情緒化、歇斯底里的人,而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個更不利的成長環(huán)境,招來更多的阻礙,在自我成長的路上碰到更多的傷害、更大的挫敗。
同樣的,如果只重視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學禪,到最后卻成為‘枯禪’。因為最終他只剩下理性及頭腦,變成一個只會與人辯論而忽略人類許多本能、否定生命里所有情感與情緒的部分,變成枯木一般,沒有生機、沒有感情。事實上,禪是充滿生機、活活潑潑、能隨時和每一剎那的變化、發(fā)生及每一個當下在一起??墒怯行┤?,只重視洞察,而忽略了自己內在的情感世界、自己的生命力與情緒,很可能他就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及對生命的熱情。他不再怨恨 ,不再憤怒,可是也同時失去了愛與溫暖的能力,這也是危險的。
我們并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去獨自修行生命潛能這條路,而是要一面享受當一個人,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另外也在所謂的‘關系’里,不停的覺察自己,用‘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觀念,對所有的結果、所有外緣的刺激,去探索在我這個生命里,我自己的反應模式到底是什么。所以覺醒與洞察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中,是同等的重要。
覺察并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間之內的。第一度空間是它的寬廣度,第二度空間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間則是它的時間。
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面?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每一個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里談到的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那里,它就會在那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譬如:你現在正在看這本書,你很可能會忽略身邊許多聲音,所以現在請你合上書,用一分鐘時間仔細去聽聽周遭的聲音,當你再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在剛才那一分鐘里,你已經聽到當你在看書時未曾察覺到的許多聲音 ,它們或許是外面的車聲,或許是小烏的叫聲,或許是一些人聲,或者是嘈雜的聲音,甚至于天花板上老鼠在走動的聲音。同樣的,現在再請你合上這本書一分鐘,去覺察你的雙手, 當你再一次打開書本時,我相信在那一分鐘你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兩只手里有許多力量 ,也有許多感覺,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未曾覺察到它,就如同我們現在要你在四周找六樣黃色的東西,我相信當你離開這本書三分鐘,就可找到六樣黃色的東西。它們一直都在那里 ,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同樣的,在我們生命里也有許多東西是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里,我們是不是將自己覺察的焦點移到每一個地方了呢?尤其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也在我們的生命里 ,我們稱之為‘強化’。
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嗎?有一個女人懷疑先生有外遇,于是每天都在先生的衣服里找證據,有時候找到一根長頭發(fā),就開始哭,認為先生已有了外遇;有時候找到一根短頭發(fā),也開始哭 ,她也認為是其他女人的頭發(fā)。有一天,他找遍了先生每一件衣服,一根頭發(fā)也沒找到,這時候,她又放聲大哭,丈夫問她:‘你到底怎么了,連一根頭發(fā)都沒有,你也在哭。’太太 抽搐著回答:‘我沒想到你連禿頭的女人都會喜歡。’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它卻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覺察是有選擇的,當你的內在執(zhí)著于某一件事情時,你會拼命去鉆那個牛角尖, 你會搜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訊息,然后從這些訊息中挑出某些東西來證明自己內在的那個根源,那個想法是正確的。
因此覺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覺察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的、不愿意看的。當然在那種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痛苦,但是沒有一朵美麗的花不是開在痛苦的深淵里,覺察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我們要去覺察平常所避開、不愿意承認的及面對的。
春秋戰(zhàn)國時,一個鄭國的人掉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偷的,可是并不把懷疑說出來。然 后他開始仔細觀察鄰居的行動,他看到鄰居鬼鬼崇崇,看人的時候眼睛眨來眨去,無論怎么看,那像個小偷。就這樣觀察一個月,每天都覺得他的鄰居就是一個小偷。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在自己的柴房里發(fā)現遺失的那把斧頭,從第二天開始,再看到鄰居時,怎么看他都不像是個小偷。我們生命里,常常會有如此選擇性的覺察,當我們自覺是個溫和的人時,就可能避開自己的不滿、委屈與憤怒;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時,就可能會避開自私、我的需要及欲望。也許在生命里,我們覺察的寬廣度一直都被自己鎖定在自己想的地方,所以覺察的第一度空間就是覺察自己平常所避開的,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課。
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深度。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為模式都沒有覺察到。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為之下還有些什么樣的思想模式,造成你的行為;在思想的下面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在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又還有我們的價值體系。舉例來說 ,每當有人誤會你的時候,你就離開那個人,你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就可以往更深的地方去看,當你離開那一剎那,你的頭腦浮現什么念頭?或許在那一剎那間,你頭腦里浮現 的是:‘唉,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算了吧!’這句話在你生命里是否也是一個思想模式?它是否經常在操縱著你的許多行為,總是浮現在許多重要的關頭?然后影響著你的行為、你的抉擇呢?
當你覺察到這樣的思想模式時,或許可以更深入的去看看:伴隨這個聲音出現的是什么感覺 ?也許當你身體離開這個人,頭腦浮現‘算了,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的時候,可以覺察到自己有無奈、不滿、委屈、無可奈何、挫敗等等的感覺揉合在一起,同樣你也可以再去撿查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常出現這些感覺?你對它們是不是很熟悉?它們是不是在你成長過程中,一直緊緊伴隨著你?當然你也可以到更深的地方,可能會發(fā)現其實你有憤怒、有一些生氣、有一些難過、有一些悲傷,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感覺一下這些是不是在你平常生活里都很難表達出來,你總是讓它們留在生命里,甚至擴散到許多其他的領域及人際關系中,這時候,你 已經進入了情緒的深度,也許不只是覺察到你會離開誤會自己的人,你也聽到自己內在的聲 音:‘算了,有什么好說的,說了也沒用!’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無奈、無力、無助,想要放棄的感覺,你也感覺到自己悲傷、難過、憤怒的情緒。其實這也是一種傷害,一種不被了 解、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的傷害。如果是別人誤解你,也許你不會有這么深的痛,但是如果 你曾經對這個人付出許多,你這么關心他,這么在乎他,所以當他誤解你時,你的傷害就特 別深。或許你可以進入更深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害怕,你害怕:‘他會以為我是這樣的一個 人。’你害怕被誤解、害怕當他誤解你時,可能會失去這個朋友,自己可能會變得孤單,也 可能你害怕的是孤單。
當你再更深去覺察時,或許當看到自己的渴望落空時,會使你擔心將要失去別人對你的關心 ,會失去很多很多你生命里深深渴望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覺察,自己生命里是 不是一直在用各種方法去找尋這些被認同、被需要、被贊賞、被尊重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 往更深的地方去覺察,你的價值觀告訴自己:必須要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好人,你才是一個 好人,才有存在的價值。然而你生命中的這些價值體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此,我們便可看出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何其的深。有些人只有覺察到某一范圍的深度,譬如當 他覺察到憤怒時,就把自己的怒氣表達出來:‘哼,我現在很生氣,我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這種深度不夠的覺察,很可能會破壞一些人際關系,所以訓練自己覺察的深度非常重要。 在剛才的例子里,如果你能向對方說:‘剛才你誤會了我,我很難過、很生氣,也覺得滿委 曲的,那是因為我很在乎你。對我而言,你是一個重要的人,我很珍惜我們的關系,所以我 覺得受到傷害。我也害怕你真的就以為我是這樣的人,我害怕會失去你這個朋友、失去你對 我的認同,我也害怕變得孤單。我想在我的生命里,被別人認為是好人,對我的存在來講很 重要。以前我不了解自己,腦子里總是想“算了,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然后就讓自己離開 ,可是現在我想試著向你表達這些感受。’如果你的覺察能夠做到這樣,而且也試著去做完 整的表達,我想你整個生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所謂覺察的第二度空間——覺察的深度 。
覺察第三度空間是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發(fā)生 ?我們稱這種覺察為無間的覺察。
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是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覺 ?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對這種感覺是 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個發(fā)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 ,都能保留一份能力及一只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討厭的人,以 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 里的某一段經歷有所關系。
不論在吃飯、走路、躺下、吵架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時間,能隨時與自己的內在發(fā)生 在一起,就是無間的覺察。所以覺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覺察有寬廣度、深度及無間 性。如果你開始往生命潛能覺察的領域里走,請試著不停開拓自己的寬廣度,勇敢的去接觸 過去所避開、所沒有覺察到的部分,經歷更深的地方,去覺察更深層、更深處的內在,從行 為進入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傷害、害怕與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價值體系,把 握住生命的每一時刻、每一個機會,去做無間的覺察。
覺察是無法速成的,唯有下愈多功夫,才能覺察得更廣、更深、更加的無間。覺察的目的就 是要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當你了解自己的模式以后,你也可以更 進一步去看看到目前為止,它們在自己的人生里,在哪些時候、哪些場面,為自己帶來創(chuàng)造 性的、好的、是你所要的結果;或者哪些模式,在哪些時候為你帶來破壞性、讓你不滿意、 不舒服、限制你生命的結果,然后重新看一看,這些只是你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生存方式其 中的一種反應模式,然而現在你可以開始做不同的選擇了。
覺察之后,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選擇,我們不會再像過去般,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制著;換句 話說,我們將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
沒有覺察的人,生命就仿佛像個機器人一樣,這個機器人里面的程式,就是他的潛意識,從 小到大所累積的經驗,就是他的軟體設計師。他身上有許多按鈕,如果碰到了解這個程式的 人或是所謂的‘專家’,只要按一下紅色鈕,這個機器人就開始生氣;按下黑鈕,就開始悲 傷難過;按下灰色鈕,就開始沮喪。有太多沒有覺察的人,他們的生命就像這個機器人,被 過去的經驗控制著,當外界的某一個時間,觸碰到他的某一個點,就起了自動化的某一種反 應。
生命潛能之旅從覺察開始,將逐漸深入自己的潛意識,重新做選擇——帶著意識、帶著覺察 來做選擇,我們將逐漸感覺到身為一個人的尊嚴,而不是像個機器人,總覺得生命里有許多 無奈,不得不如何,因此當你走上覺察之路、走上生命潛能之旅,開始鍛煉覺察能力后,你 會發(fā)現自己的生命有愈來愈多的選擇、愈來愈多的可能性,而更多的選擇將為你帶來更多的 自由與自在。而一個擁有真正自由的人,了解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個結果都是經過他自由意識 的選擇,這樣的人,將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將責任推給環(huán)境和別人,他會為自己的思想、情 緒、人際關系、生命里的每一個結果負起責任,這樣一個負責的人,也不會讓身邊的人感到 壓力,如此不但他自由了,身邊的人也自由了,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是輕松的,所以‘覺察’ 是生命潛能這條道路的一個起點。





















第四章 智慧的殿堂
你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今天上算術課時,老師告訴你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 二加二等于四。你學會了。放學回家時,你在校門口碰到校長,他問你‘小朋友,今天上學開不開心啊?’你說:‘很開心!’校長又問你:‘今天有沒有學到些什么啊?’你會說:‘ 有啊,今天老師教我們算術。’校長說:‘那我問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很高興地回答 :‘一加一等于二’。突然,校長沈下臉說:‘胡說,一加一怎么會等于二?一加一應該等于三!你是哪一個老師教的?’在這一剎那,你會有什么反應?——請用你是第一天上學的那個小孩的心情,而不是用現在的你去想像這個畫面。我猜想,剎那間你很可能會陷入一片愕 然、混亂,不知所措。‘奇怪,今天老師明明教我們一加一等于二,怎么校長告訴我是等于三呢?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我到底要聽誰的才好?我該怎么辦?’甚至頭腦一片空白,不知 該如何是好??墒侨绻裉熳屇慊氐浆F在的你,有人告訴你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等于三時,你會很肯定的告訴他:一加一不是三,而是二。你不會有那種無所適從傍徨、疑惑的沖突及感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呢?
我經常在研修課程中告訴學員們:生命潛能不是理論、不是技巧、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智慧 、一種經驗——一種你要重新回到自己本身存在的經驗。這是一門向自己本身的存在、向自己的經驗去學習、去覺察的研修課程。我也經常告訴學員們:如果你要學習的是理論、是知識與技巧,那么花這么多天的時間,花這樣高的代價到這兒來太可惜了;如果你想成功,只要到書店買一本‘成功之道’;如果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想要改善人際關系,隨時可以到書店,花二百元以內的代價,買到一本‘如何成為快樂的人’、買到一本‘如何建立人際關 系’,那里面會告訴你所有的方法、技巧和理論,而不需要花這么多的錢和時間來參加生命潛能的研修課程。
任何時候,去問一個小孩:‘小朋友,你知道一個人要怎么樣才會成功?’他一定會說:‘ 一個人要有恒心、有毅力、有自信、不怕失敗、勇往直前才會成功。’連十幾歲的孩子隨時都可以回答的問題,但是為什么世界上成功的人、在生命里有成就的人、快樂的人,卻是如此少呢?這使我想起一句話‘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我們可以回頭看看在現代的教育制度下,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現在的教育偏向于知識的收集、資訊的累積與技巧的學習,教孩子學會怎樣在外面的世界去尋找,怎樣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很少做到往內自省,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這整個時代、價值觀、文化,都教我們如何修飾外在的自己, 偏向外在的價值,在外在的世界尋找我們所要的,而沒有一個教育系統(tǒng)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內在才是最豐富的寶藏,我們存在的每一個剎那才是真實的。
記得小時候和鄰居小孩一起玩,碰到意見不同或有沖突的時候,我就已經學會告訴對方‘我爸爸說怎樣,我媽媽說怎樣。’用大人所說的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再年長一點,上學了,回到家里,和家人意見不同時,就開始會說‘老師說怎樣’,再長大一點,我們從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會開始說‘孔子說、孟子說、某某人說怎樣。’甚至 我曾經看過兩個小孩在游戲之后,有一個小朋友不認帳,另外一個小朋友告訴他:‘孔子說 不可以耍賴。’我不記得孔子說過這句話?;蛟S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一直活在‘別人怎么說’的世界里,卻很少回頭看看自己的感覺是什么?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我們總是要藉著外面的世界,許許多多他人的經驗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學會了堆積、累積許多知識與技巧;總是要用‘別人覺得那是對的’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這就是知識與經驗最大的不同。
在真實的人生里,我們經常像個剛上學的一年級的孩子,腦子里裝的都是一些知識、都是一些別人告訴我們所謂‘對的’情況。可是有一天,突然另一個人告訴我們‘不,這是錯的, 應該那樣才是對的。’時,剎那之間我們會陷入困惑、迷惘、掙扎而無所適從。因為在我們的內在沒有自己生命的經驗做為智慧的根本,在我們生命里沒有覺醒、沒有洞察;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我們一直依附在這個社會及歷史的一些人物上,當 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和現實環(huán)境產生沖突時,就開始有了掙扎和沖突;當我們所學的‘好壞對 錯’與他人所學會的‘好壞對錯’發(fā)生對立、沖突時,就會開始產生人和人之間的沖突與對 立。像這些只在腦子里的學習,未經過生命的經驗,未經過自我的洞察、覺醒,都只是屬于知識層面的。
如果那個剛念小學一年級的你,當天沒有碰到校長,回到家里媽媽給你一個蘋果,爸爸下班回來又給你一個蘋果,加起來剛好是兩個,你開始用自己的經驗去證實了一加一等于二。在此后無數次的人生里,你用自己生命的經驗一次又一次學會了一加一等于二,所以直到現在 ,當有人告訴你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時候,你不會再感到迷惘、困惑,反而會認為這個人不正常。
如果我們的生命里有了洞察、覺醒的智慧,那么我們將不止存在于知識的領域中,更能開始擁有生命的智慧。
智慧是伴隨著經驗、覺察所產生的,如果你此時覺察到自己內心有悲傷、難過或生氣,而你又開始敬重自己生命里的智慧,那么無論多少人告訴你這些悲傷、憤怒、難過是應該或不應該、是對或是錯,它都存在于那里,那是一個事實。在這一剎那開始,你便跨入了智慧的殿堂,開始了解生命的如其所是,所謂的菩提、所謂的智慧、真知、真相就開始產生。所以智慧是跟著覺察而來,而知識只是接受他人告訴你什么是對、錯、好、壞;知識是屬于眉毛以上三寸的東西,而智慧則是你用自己的生命、靈魂去學習,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么在生命潛能研修中我們特別著重于內在的一些覺察以及和自己接觸,了解自己這一剎那在想什么?我有些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情結在我內心深處、在我靈魂深處正在 發(fā)生?當下的我在生命里發(fā)生了什么?我正在經歷些什么?
然而有許多人活在知識的技巧和方法的領域里,他們不但未曾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理解、去充實自己生命的智慧,反而用他們所學會的一些方法和理論去教導別人。我記得幾乎每年聯考時,電視臺或一些傳播媒體,為了鼓勵考生,總會找些知名人士給考生一些勉勵。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他們告訴考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如果能以平常心去應考,就可以發(fā)揮實力,得到好成績。’我常想:要做到把持‘平常心’是何等困難,當然在知識的領域來講 ,這三個字說起來非常容易,但是在智慧的領域里,我想花上三、四十年都很難做到‘平常 心’這三個字。我聽過對‘平常心’最好的解釋就是:假如有一塊長二十公尺、寬三十公分 的木板擺在地上,你當然能很輕松的從上面走過,但是如果同樣的木板是架在懸崖上,下面是萬丈深淵、嶙嶙巨石,這時,如果你也能從這塊木板上走過去,就如同在平地上一樣的安穩(wěn)、同樣的從容,這個時候你便可以說你做到了‘平常心’。像林海峰這樣的圍棋高手,也在這個領域里浸淫了三、四十年,才能在重要爭一子勝負的關鍵時刻,保持了平常心來下那一盤棋。
我也經??吹揭恍┤伺龅嚼щy及挫敗,在求助于別人時,有許多宗教的法師、許多所謂的‘ 老師’會告訴他們:‘看開一點嘛,想開一點就好了,只要你把心里面現在的感覺放下了, 不就什么事都沒有了嗎?’佛陀也告訴我們必須要放下;像這樣知識性的教導何其多,但是他們真懂得‘放下’嗎?他們真的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了解了‘放下’嗎?他們真的具備‘放下 ’的智慧嗎?什么是‘放下’?連釋加牟尼這樣有智慧的人,也花了六年的時間不停地求道、不停地追尋,用盡努力,但是最仍然絕望了——什么都沒有。他灰心至極,拖著疲備的身體渡過恒河,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剎那間,他抬頭看到天上的星晨,他得道了,這時候他真的懂得什么叫‘放下’。這個‘放下’是釋迦牟尼花了六年的努力,終于決定放棄的那 一剎那,在他生命最深的地方了解什么叫‘放下’。我想生命的智慧是要用自己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經驗,帶著覺察,而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未曾經歷追尋的人,不懂得什么叫 ‘放下’;未曾經歷過生命里大悲傷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慈悲,未曾經歷過害怕、軟弱的人, 不知道什么叫勇敢。我們將在下一章——煩惱及菩提——這個生命潛能基本的哲學觀中更詳細的討論它!
有勇氣去經驗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個發(fā)生、去看每一個存在的事實,才能在生命里開始擁有智慧。跨入智慧的殿堂之后,你將會發(fā)現整個世界和以往我們活在知識領域里所看到的表象是不同的。你將看到許多事物存在的本質,你看到的是一個跳脫分別差異心‘如其所是’的世界,這時你對生命的本質有洞見的智慧而不只看到它存在的表象。就如同剛才我們所說的, 當你感覺悲傷、生氣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告訴你那是不應該的、不對的,可是他們都不能改變這樣的事實,因為你了解那個悲傷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可以否定的。這時候你便漸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大勇氣的人,會去承認、去看整個世界的真相;你看到的不是孩子偷錢這個表象行為,你開始可以看到他更深層的存在,而你之所以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內心深處的存在,是因為你曾經勇敢的經歷過充滿欲望的自己,所以你才能看到世界這些存在的真相,而不迷惑于表面行為的好壞對錯;因為存在的事實是沒有好壞對錯的,它就是如此。
這讓我想起社會大學的創(chuàng)刊號雜志在探討生與死時,曾經問我對生死的看法,我想當你跨入生命智慧殿堂的時候,你已經不會以一個人是否還在呼吸、還在行動來確定他是活的還是死的,我們將會更有智慧看到一個人當他能活出自己、能存在于自己存在的當下,那時候他就是活著;當一個人隨波逐流,別人都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時,即使他仍然在呼吸、走動,也如同是死了般。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喪失了和自己內在每一個發(fā)生、和世界每一個發(fā)生接觸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在用同樣的方法愛我們的孩子,也同時在否定我們的孩子。小時候,我們生氣時,很難碰到一個父母會認同我們的憤怒、悲傷、怨恨,因為他們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活在別人覺得好壞對錯的世界里,他們以為那就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所以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我們;他們會用盡各種方法安慰我們、鼓勵我們,其目的就是讓我們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不要怨恨,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覺得那是不好的、不對的,自然而然,我們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及孩子們。當身邊的人難過時,我們也會告訴他們:‘想開一點就好了,你只要放下,就什么事都沒有了。’我們也會試著告訴他們:‘也許對方并不是這個樣子 ,你只要試著去了解他就好了。’我們真的很關心身邊的朋友、我們的孩子,希望他們開心 、不要難過、不要生氣,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學會了難過生氣是不好的。我們無法敬重朋友和孩子們真正的感覺,無法告訴他們:‘我了解你現在真的很難過、很生氣。’因為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不被敬重,不被接納,所以我們學會了否定這個世界上許多存在的事實,當然也會將它們運用到我們的人際關系、生活里,而讓我們離存在的事實及智慧的殿堂愈來愈遠。每當我們要接近它的時候,內在深處就會升起很大的恐懼和害怕;每次試著要去接觸、接納存在的真相時,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那可能要與生命里所有的制約、傷害對抗,而那種對抗是如此的痛苦,唯有下定決心,愿意用無比大的勇氣去覺察生命里過去一直避開、否定的自己,及一直未曾覺察到的真相和事實,開始帶著覺察的能力去看內在的每一個發(fā)生、去看外面世界某些丑陋、殘酷的真相;也唯有如此,我才會說智慧是要有無比勇氣的人才配擁有和享有的。今天如果你選擇的是一個安全的領域、順著別人所說的去度過生命的話,那么你是安全的,可是你的生命也是平凡、平淡的。但我相信你絕對不會單只滿意什么也沒有的自己;有痛苦、悲傷,有歡笑、有眼淚及愛的生命才有深度,才是有力量、有智慧的生命。
我經常在上課時告訴學員:如果你要的只是一個表象的快樂,如果你覺得只有快樂才有價值 ,那么你一定會痛苦。生命潛能是一個跨入智慧殿堂的旅程,在那里面,首先你要學會用極大的勇氣去面對所有生命里存在的真相。剛開始時會有極端的痛苦,這是因為在過去的生命里你所學會的安全、隨波逐流及生存于他人所謂的‘正確’觀念里,彼此間有很大的沖突,所以你會害怕、混亂和恐懼,這個時候或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但是也就從這一刻起,你已跨入智慧的殿堂,開始尋找真理——生命的真相。慢慢的,你將度過這個時期,當你開始逐漸不但能看到,甚至能接納每一個生命的真相,并和它在一起時,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喜樂。
快樂要走的時候,想要強留它的人會有痛苦;痛苦來時,想要趕走它的人,卻會經歷更深的痛苦;痛苦來時,能夠和它在一起的人,才是一個自由自在的生命。一個開始跨入智慧殿堂,不存在知識領域的人,便開始懂得接納生命里的每一個發(fā)生。
智慧是和洞察、覺醒緊密相連的,唯有開始覺察,才能開始具備生命的智慧。在這里,我試著鼓勵讀者跳開外面世界,進入智慧的殿堂,去勇敢面對生命里的每一個發(fā)生,即使在過程中會有痛苦、混亂和掙扎,但那才是生命的價值。自己的存在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浮現出來,最后你一定可以真正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人’,活著真好。
你開始認同了世界的每一個‘存在’不是好壞對錯,而它就是存在,就是有它的價值,然后進一步不但對自己能這樣,對身邊的人、對整個世界也能做到這一點,我想那就叫做‘慈悲 ’。沒有批判、沒有論斷,只是能夠允許整個事件如其所是,那個時候就叫做‘菩提’,而那是一種深層的智慧。
寫了這么多,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醒讀者們:經歷智慧的殿堂需要下多少功夫!智慧不是輕易可得的,更不是別人說一說就可以變成你的東西,它是要花很長的時間,用自己的生命勇敢的走過來。在整個過程中,生命的品質每日都會更新,這是一條充滿驚喜的道路.例如: 一個活在知識領域的人,他可能從來沒有真正的看過海,即使他曾經去過海邊數十次、數百次,但是每次到海邊的時候,他的頭腦就會告訴他:這是一個海,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個海; 可是一個跨入智慧殿堂,與‘存在’在一起的人,到達海邊時,他是開放自己整個存在的經驗,他會看到海的波濤起伏,他會聞到海水特有的味道,他會看到那些泡沫的起落,他會看到海浪拍打海岸時每一個波浪的變化,他會感覺到海的威力和海浪之間的關系,他會看到、聽到浪濤的聲音,從遠而近,從近而遠,海浪漲上岸邊又退下,也許幾個小時都不會厭倦,因為他是與整個大海在一起,而不是和他頭腦里所學到的海在一起。所以我常說有些人一輩子沒看過海、沒看過花、沒看過這個世界,因為他一直活在文字和知識的領域里;他看到花的時候,就只覺得那是一朵花,沒有什么值得再看下去的,他沒有辦法經驗到這朵花的存在、與這朵花在一起。你去聞花朵的香和它的香味自然飄進來是不同的;這朵花每一個花瓣彎曲的弧度和紋路是不同的,外層的花瓣和里層的花瓣觸摸起來的觸感也是不同的。所以活在知識或智慧的領域中,它們帶給你的生活品質是如此極端的不同,聰明的你,自然明白自己需要、渴望的是哪一種生活形態(tài)!
第五章 煩惱即菩提
記得去年在高雄一個為期一年的完形成長團體中,有一位學員在和自己接觸、自我探索的過程里,觸動到多年來在大家族中所經歷到的一些不愉快的經驗,這個過程中有婆婆和她的沖 突、先生對她的不諒解、不支持,還有妯娌姑嫂間相處上的困難。所以在整個觸動的過程中 ,她所感受到的,是深藏許久且無法表達的挫敗感、憤怒,以及委曲。她知道自己有太多的 需求不被滿足,然而,現實的情形卻又不是她所能改變的,在無力解決它的情況下,多年來 ,她積壓了大量的情緒。
待觸動過程結束后,我不禁問她:‘你通常如何處理這些感覺?’她毫不思索地回答:‘時 間自然會解決一切。’當下的我,即刻有很深的難過。我憶起了自己在踏上生命潛能之旅之 前的數十年生活,那時候我不總也是認為事情過去就算了?碰到無力解決的事,總是以‘事 情終會淡化’來安慰自己;遇到傷害,則告訴自己‘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良藥’。然而多數人 都未能覺察到,在自己做這種選擇的同時,同樣的那一剎那,傷害并不會因此而自然不見, 相反地,它會跑到生命中更深層的地方,或者擴散到生活中每一個生活層面,甚至還會將對 象轉移到他人身上。
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家貿易公司的總經理年少有成,住在陽明山上,擁有兩部轎 車。遇上他心情好時,他會選擇自己開比較喜歡的那部積架跑車,平常的時候,則是請司機 開著賓士轎車送他上班。有一次,因為在前一天恰好過完愉快的生日,得到妻子與孩子的誠 摯祝福,所以早上醒來心情特別愉快,再加上起床的時間也較以往提早許多,于是就打電話 告訴司機今天不必來接他,他打算自個兒駕著跑車上班。然而,當他一路自仰德大道飛馳而 下時,在半山腰突然遇上了討厭的塞車,讓他在山道上白白耗費了將近一個小時。塞車的焦 慮漸漸地磨消了他愉快的心情??粗直恚肫鸾裉煸缟虾鸵晃煌鈬蛻舻募s會也即將遲到 ,心頭更是愈加著急起來。好不容易前面的事故已被排除,終于跑到山下,他的跑車停在紅 燈信號的最前方。因為焦慮,使他這時十分著急,心想待信號一變,他一定要飛奔直闖、呼 嘯而過。果然,信號一閃,他踩足油門,飛也似地沖了出去。未料就在這一剎那,左邊有輛 汽車居然闖紅燈,朝他沖了過來,他迅速踩下剎車,輪胎和地面摩擦,發(fā)出尖銳的聲音。所 幸車子還是及時剎住,那輛汽車從他眼前安全地奔了過去,兩車間僅僅差距不到幾寸距離。
即使平時修養(yǎng)極好的他,碰到剛才塞車的焦慮、煩躁,及緊急剎車的驚恐,再也按耐不下情 緒,忿忿地搖下車窗,對著那人大罵:‘王八蛋,你到底會不會開車?開什么車?’然而,這 樣的破口大罵并沒有稍減他的憤怒。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的焦慮愈來愈烈,致使他不禁更加 快車速,趕到公司。
一到公司門口,就看到他的女秘書早已焦爭地等在門口。這位女秘書跟著他已經十幾年了, 她的心里打從從前就很愛慕這位老板,同時也一直沒有結婚。她非常關心總經理的事業(yè),所 以當她看見總經理來了,便十分著急地趨前詢問:‘總經理,你難道忘了今天和客戶的約會 嗎?’這個總經理平時總是很和顏悅色地對待她,然而在歷經剛才的焦慮后,他就用力地將 皮包丟到女秘書身上,說:‘我知道了!羅嗦什么?老處女!’
‘老處女’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這位女秘書。她回到辦公室后,傷害仍不停地在心里打轉。 這時,公司里的業(yè)務經理走來,以極為習慣性的方式將公文丟到女秘書的桌上,并對她說: ‘這份公文有空拿給總經理看一下。’女秘書正好一肚子火,于是便大聲地對經理吼:‘你 不會好好的放?只會用丟的?你以為你是總經理的親戚,有他做靠山,就可以這樣?’
這句話也恰好深深傷了業(yè)務經理的心。因為他一直認為大家似乎并不肯定他的工作能力,總 以為他只是憑著總經理是他的姊夫,而爬到今天這個位子,所以他經常懷疑別人一定都在背 后批評他。
這位女秘書在憤怒的狀況下,將這份情感轉移到業(yè)務經理身上。業(yè)務經理回到座位后,一顆 心難過得無法寧靜下來,那句話一直在他腦中浮現,就連同事們打電話談笑間,偶爾眼睛瞟 向他時,他也會緊張得不知所措。‘怎么辦?他們一定又在取笑我,說我是靠著裙帶關系吃 飯。’這些聲音、這些畫面不停地在他眼前打轉,他再也無法待在公司里,所以請了病假, 回到家中。
一回到家,打開家門,正巧看到今年聯考落榜的兒子正躺在沙發(fā)上,悠閑地看電視、吃零食 。平常他也是位好爸爸,看到兒子這模樣,最多只會問一句:‘怎么了?功課做完了沒?’可 是今天因為他自己的心緒不寧,看到兒子這樣不禁火冒三丈,大聲地對兒子吼:‘老子在外 面受了多少屈辱,辛辛苦苦地養(yǎng)育你們,你大學沒有給我考上,還好意思在這兒看電視,你 這樣做對得起我嗎?’兒子莫名基妙地被罵了一頓,也不敢頂嘴,只好摸著鼻子回到自己的 房間。那些轉移后的傷害,現在全部停留在這個孩子的身上。
兒子有只心愛的小貓。小貓看見自己的小主人走進房間,不禁興奮地跑了過來,撒嬌似地依 偎在小主人的腳邊。如果是平時,這位小主人一定會抱起小貓好好疼它,撫慰一番,然而今 天,這位小主人卻忍不住地提起了腳,往小貓的身上一踹。貓咪‘喵!’地一聲,撞上了墻 壁,被送到獸醫(yī)院后發(fā)現骨折,必須住院一個月。
藉著這個故事,我們不防看一看這只貓和總經理,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是親戚嗎?還是兄弟 ?
在我們的生活里,經常有一些情緒、有些傷害,但在受傷時,由于我們無法將這些不滿、委 屈直接散發(fā)到事情關系人身上,導致形成了類似上述例子中的轉移狀況。如果,我們另有一 些生活的管道,譬如:藝術、文學、詩歌、戲曲等等,幫助我們得以紓解,那倒也會創(chuàng)造出 不少的偉大作品。因為有許多偉大藝術的創(chuàng)作,就是由于藝術者本身在內心深埋著無數的創(chuàng) 傷,無法得到紓解,所以才會透過創(chuàng)作的管道,將內在的傷痛表現出來,引以為慰藉。
可是,大多數的我們,畢竟無法擁有如他們這般的升華管道,故也只能將所受的傷害,轉移 到對自己生命的自責、否定,或者將之呈現出來,傷害到身邊更多無辜的人。
那位同學在經歷這樣的一個自我探索過程,感受到自己那些積壓多年的情緒,長久以來并未 消失,也未能升華的情況后,乍時猛然覺醒。‘原來以往我總認為已被時間帶走的陰影,它 至今依然滯留在我心中。不但如此,還有一部分甚至早已爬到我的臉上,讓我很難去展露開 朗、歡欣的笑容。’她發(fā)現自己很不公平地讓先生每天和一張自臉一起生活;讓自己的兒子 碰到一位情緒化的母親。而她本身,更因此而逐漸喪失原有的熱情、歡笑,而誤以為生命其 實是一種負擔。
從前的不滿與委屈,有些早已駐進了她的腦子,讓她變得多疑、恍惚,且精神不易集中;有 些早已滲透了她的身體,造成她的背痛、脖子僵硬,以及全身無力感。然而現在,當她清楚 地厘清這些癥狀的來攏去脈后,她決定要以全新的心情,勇敢地面對以往的委屈,表達心中 所需要的支持與諒解。
現在,她的生命正逐步邁向另一個嶄新的層面。隨著她勇敢地面對這些煩惱,漸漸地在煩惱 里得到了許多智慧及成長。她的生命愈漸富有生命力、愈漸自由,也愈漸開朗。
當然,在我們生命里面的傷害有無數種,而它在每個不同的生命體內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轉移至無數個不同的層面甚或他人身上。有些人會選擇用合理化或淡化的方式來避開生命 里的煩惱與傷害,他會告訴自己:‘事情沒有想像中那么嚴重,也許對方這么做有他的理由 。’等等,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如此做,傷害會進入他生命里更深層的地方,并且還會變換 成各種不同的面貌出現。這其中包括:生病、酗酒、吸煙、吸毒、說謊、賭博、縱欲、對宗 教的狂熱、工作狂、緊張、焦慮、煩躁、郁悶、肥胖、精神過敏、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 拒絕性、追求性、追求親密的關系、逃避親密的關系等等。
有人認為必須斷煩惱才能修菩提心。但是,在生命潛能里,我卻認為煩惱是無法被斷的,唯 有覺醒,勇敢地面對這些煩惱和傷害,穿越這些傷害之后,才能達到我們生命潛能的深處, 無限自在的地方。所以我倒認為,煩惱本身就是菩提,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尋。
去年一趟新西蘭之旅,在由南島前往漢莫特溫泉的途中,我意外地發(fā)現在峽谷的橋上,一群 人正圍著做高空彈跳活動。一時興起,于是便前往嘗試。剛開始尚未有任何感覺,但當在填 寫自愿書時,看到上頭明文約定:‘過程若有問題或意外,一切自行負責。’這讓我想起了 醫(yī)院開刀手術前所填寫的自愿書,頓時心情變得有點緊張。輪到我時,我慢慢走到橋上,待 雙腳系上繩索后,站在起跳處往橋下一看,‘天哪!這么高。’我暗叫著。突然之間頭腦一 陣暈眩,看著兩邊的巖石、湍急的河流,幾乎讓我有種即將窒息的感覺,好像整個人即將要 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中似的。一陣巨大的恐懼剎那間攏罩了全身,臉部發(fā)麻、蒼白、雙腿發(fā) 軟、顫抖,幾乎已無法站立,只得兩手緊抓著欄桿。這時,心里突然升起一種聲音說:‘ 算了!不要跳了!’而在身邊的指導教練卻一直不斷地鼓勵著我,告訴我:‘你可以的,你會 做得很好,你要跳!’
可惜教練們所說的話對我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我本身精通心理,知道這是一種催眠,而我 的潛意識也正抗拒著它,所以在我面前,這一套根本發(fā)揮不了效用。我知道此時唯一能幫助 我的只有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決定究竟是要跳或者放棄。當我正在做這項抉擇時,旁邊卻又 又傳來兩個女兒和妻子的呼喚聲:‘爸(老公!)算了,不要跳了,太危險了。’聽到他們的 聲音里滿是著急,更帶有些嗚咽,讓我有更多的理由可以放棄。然而,此時在我心底突然浮 現從前帶領成長團體時的情景。還記得每回帶著學員們做完一場自我探索后,我會邀請一些 學員們上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覺,但有些人偏偏不管周遭同學和我怎樣鼓勵,他就是不敢 上臺。當時我很難理解他們究竟在害怕些什么,所以我往往會鼓勵他們:‘上去試試看!請 相信我,無論你冒多少險,當你講完以后,你一定還活著。’回想自己在鼓勵著同學時,是 如此的輕松。但是現在,我也明白跳下后自己還會活著,可是無論如何就是跳不下去。這一 剎那,我總算能同理這些同學們的感覺了。
想到這里,我決定放棄剛才妻子和女兒給我的最佳理由,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今天我沒 有辦法跳出去,將來當我在工作坊里帶領團體時,我將再也沒有能力去鼓舞別人要拿出勇氣 去面對恐懼。所以,這一剎那,我下了一個抉擇,那就是——去做它!
雖然已經決定要去做它了,但當松開雙手準備往下跳時,又是一陣巨大的恐懼襲向我,讓我 又重新抓住欄桿,雙腿發(fā)軟,還是無法跳出,一次又一次,愈來愈害怕。這樣的恐懼大約經 歷了五分鐘,最后,終于做了死亡的抉擇。
縱身一躍,那之間腦筋一片空白,直到降到底部,繩索回拉的那一刻,脊椎的拉扯所帶來的 疼痛讓我恢復了知覺。當發(fā)現自己還存在時,不禁尖聲呼叫,周遭也傳來陣陣的歡呼和掌聲 。事后,兩個女兒告訴我,她們真的很高興有這么一個勇敢的爸爸?;貋碇蠛团笥逊窒磉@ 段經驗,朋友問我:‘在過程中最寶貴的經驗是什么?是否是決定跳下時,那一剎那所帶給 你的勇氣?’我細細的思索,覺得那股勇氣和抉擇,真的非常可貴。而那個抉擇的勇氣,真 到現在仍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愈來愈勇敢地去面對許多生命中原來逃避的問題與困難。
但再細加思量,我卻覺得,在這經驗里最珍貴的,該是那五分鐘里,我所經歷到的無助,恐 懼與退縮的自己。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理解當時的那股恐懼,到底在害怕著些什么?害怕死亡?害怕消失? 我無法回答。我只能感覺到它是來自生命中最本能、最深處的地方,是如此的單純、如此的 巨大,以致完全無法用理智去說明。
回顧自己過去數十年的生命里,大概從三、四歲起就學會了保護自己,不再和害怕、恐懼接觸,因為它是如此的巨大,唯有不去理會它,我才能適當地生存下來。我總跟自己在安全 的范圍內冒險,這數十年的人生里,無論在事業(yè)上、感情上,總是能避開讓自己無助和恐懼 的事件與感覺,但如此卻也錯過了許多生命深處更珍貴的經歷。沒有想到在這次毫無防備的 狀況、偶然的機會之下,埋藏在生命里數十年的恐懼情感卻復蘇了,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內在 有那么一個害怕、無助、需要照顧、需要支持、需要更多人來愛它的自己。
從這個事件后,我變得更能夠經常地觸動到,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無助感、孤單、害怕及恐 懼,而當接觸的時候,也更能夠在周遭的環(huán)境里錄求保護和支持。
煩惱即是菩提,如果我未能經歷過自己內在的恐懼,就無法發(fā)現生命的智慧,無法看到自己 過去一直避開的那個孤單、無助、需要被支持和諒解的自己。我可能永遠不知道我需要照顧 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自我,為它尋找更多的愛、更多的支持與諒解;我也可能永遠無法同理 和了解身邊的人害怕和擔心時候的心情。如此,我便無法給予他們真正的支持、幫助和諒解 ,我只能用頭腦告訴他們:‘只要你去做就好了,不用害怕,拿出勇氣來。’
在這次的經驗里,我很高興自己因煩惱而學習到許多智慧,得到許多菩提,同時也想到佛陀 所謂的‘慈悲’二字。‘慈悲’兩字中有一個‘悲’字,也就是‘悲傷’。換句話說,我真正的領悟到一個未曾經歷過生命大悲傷的人,他是無法具有慈悲 的心,因為他無法了解別人的悲傷。
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上,不是要你去斷煩惱、修菩提;不是要你無視于自己的軟弱、害怕、傷 害、苦惱,而只是往積極、正向的方向去走。因為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很好!’、 ‘我很帥’,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會成功!’而忽略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無奈、無助、孤 單的自己,將只有造成自我的疏離,以及自我的分裂,讓自己離開真實的自我愈來愈遠。
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中,當你踏上覺察與智慧的殿堂之后,你需要極大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煩惱,因為菩提就在煩惱中。比如說,有一天你早上醒來,不想上班,也許在某些訓練課程里它會告訴你,這時侯要對自己說:‘我很好,我可以打起精神工作。’以自我催眠的方式來鼓舞自己去上班,并要求自己忘記那些負向的、不想上班的感覺。但是相反的,在生命潛能 里,我們卻要你正視那個煩惱。當你不想上班時候,不妨停下來,和你那個不想上班的煩躁 、無力感在一起,仔細地聽聽它想告訴你些什么,或許你會因此發(fā)現那個不滿情緒的來源。 透過這道覺察,你將可以體認到生命里更深一層的智慧,當你看到這些后,你也可以采取和 過去不同的行動、不同的抉擇,讓自己處在最舒服的狀態(tài)。
煩惱和菩提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或許有許多理論、訓練課程要你往積極、正面的方向去走, 但是在生命潛能中,我卻要告訴你,如果造成更多的自我疏離,造成在精神與心靈上更大的 緊繃,而無法獲得自由與自在,如此當然也無法得到生命里更多的智慧。因為在這個世界上 ,所有的事情無論善惡、是非,永遠是一體兩面,相對卻又同時存在的。就拿勇氣和害怕來 說,如果你不知道害怕,那又何來的勇氣?生與死也是一樣,沒有生命,又何來的死亡?相聚 和分離更是如此,當相聚的一剎那,分離就已存在。
佛陀如不曾經歷過努力的追尋、六年的苦修,他就不知道什么叫放下;不曾穿越生命里煩惱 的人,就無法了解真正生命本質的良善與美麗。當孤獨時無法面對自己的孤獨,反用其他方 式不斷逃避,則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沒有辦法滿足內在真正的需求。
生命里面所有的傷害和煩惱就如同是黑夜,我們生命潛能里的真善美、菩提、智慧,就有如 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在白天時仍舊存在于天空,只是白天時我們看不到它罷了。要看到 它就得等到黑夜來臨。夜愈深、愈黑,天上的星星就愈加閃亮。
我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中走了八年。這八年來,我漸漸地懂得感謝在生命中曾經傷害過我的人 。生命里所有的創(chuàng)傷,尤其是現在,每當在傷害浮現時,我總很清楚地了解,那是我生命里 原有的東西。外面?zhèn)ξ业娜酥皇莻€外緣,藉著他們的傷害才讓我本質內的東西浮現出來, 讓我去覺察、讓我知道它的存在,讓我懂得為自己療傷,發(fā)現自己的需求,并更進一步地善 待自己。
當你開始踏上生命潛能之旅時,你也即將展開與傷害的接觸。在第一次接觸時,或許你會感 受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害怕,但有百分之一的你,卻又不停鼓舞著自己面對它去克服恐懼;及 至第二次,原先百分之九十九的害怕,或許會降為百分之九十七。換句話說,隨著次數的增 加,你將會發(fā)現,你愈來愈有勇氣去面對過去的傷害,而不再如以往般,只會用逃避或其他 消極的方式去處理。如此慢慢的累積經驗,及至有一天,你原先的恐懼已降為百分之五十時 ,你將已能開始感受從前孔子所言‘聞過則喜’的境界了。屆時的‘聞過則喜’,不再只是 意識上的‘聞過則喜’,而是打從心里知道,自己將又向成長邁出一大步。
然而,這個過程是漸進而緩慢的,從你看了本章‘煩惱即菩提’,建立這個觀念之后,到它 進入你生命的深處,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這其間還需要一段時間,需要去實踐、需要有勇 氣去面對。而在這過程里,或許你會有無數次想離開、放棄的念頭,這時候也別忘了在真善 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里還有一群人,我們在這條道路上已經走了好幾年,我們愿意隨時和你 分享成長的經驗。
生命潛能研修中心創(chuàng)辦六年多以來,有一萬多人在我們研修中心里走向生命之旅,而這之中 ,更有數百人已達到了‘煩惱即菩提’的境界,他們正在勇敢地面對著生命里每一項實相, 用生命去理解‘聞過則喜’。‘煩惱即菩提’早已成為他們生命里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的智慧。
第六章 原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尚處于混沌初始的階段。那時地球的名字叫‘伊甸園’,只有一男一女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生活得非常快樂,沒有煩惱,整個世界就像天堂般的自由、充滿歡笑。
直到有一天,夏娃遇見蛇,它誘惑夏娃,告訴她在伊甸園里有一棵‘善惡樹’,吃了樹上果子的人會變得非常聰明。于是夏娃便摘下了那個果子,與亞當一同分享。當他們吃下果子的那一剎那,他們的智慧開了,開始有了羞恥之心、開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惡,于是他們再也無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園,只能出來受苦。
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因違背神的旨意,所以會吃了那顆禁果,帶著原罪繼續(xù)繁衍生命??墒俏以谑ソ浀膭?chuàng)世紀里卻看到另一層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類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那個果子帶來了所謂的聰明才智,而人類受苦煩惱的根源,則來自于我們的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的觀念 。
在中國也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有一個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來有人稱他為 ‘老子’。人一輩子生活在自然當中,是個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據說他活了一百六十歲。有天當他出關,正要走出關口時,被守衛(wèi)認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 一些話。
老子向來執(zhí)著‘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認為道是不可說的,世界的真象只要一說出來, 便失去了它真實的面貌??墒亲詈筮@位守衛(wèi)者的誠心卻打動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個字 ,這也就是后來有名的‘道德經’的來源。
在道德經里有一句非常美的話,那就是‘大道廢,而有仁、義、禮、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尋回到子宮里的感覺,因為在那個地方,我們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自母親處索得生命的資源而存在,且獲得滿足。
當我們存在于母親子宮內時,絲毫沒有‘我’的感覺及意識。我們和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沒有分界線,是那么地自然、簡單地存在著。然而當離開母體的那一剎那,我們卻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識,五官開始發(fā)揮功能,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每一個接觸、每一個訊息使我們開始有了感覺,感覺到自己和這世界是分開的而認為:‘我是個單獨的個體’。這時,‘我’及‘存在’兩個名詞便進入了意識層面,分別心、差異心、我執(zhí)也在這一剎那在這個意識里開始萌芽。就此,我們離開了天堂,來到人間受苦。
不論是基督教里所謂的‘原罪’,或是老莊所說的‘大道廢,而有仁義禮智’,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執(zhí)’、‘分別心’、‘差異心’,以及心理學上的‘意識’、‘存在’、和‘我 ’等等,都是相同的東西。
意識是如此的寬廣,它和宇宙一樣的無垠。當透過五感,我們的意識也不停地滋長、擴散著 。大量的意識逐漸累積,有些在日后甚至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或者無意識之中。
每一個人在這世上都經歷到他獨特不同的經驗,就如同在這世上沒有兩朵完全相同的花、沒有兩個相同紋路的貝殼、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相同的一般,我們每個人學會了不同的仁義禮智、不同的是非善惡,于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開始了,就像是創(chuàng)世紀中所言,我們開始了受苦的一生。
當我們和身邊的人相處時,如果對方所習得的仁義禮智和我們相同,我們和他就能相處愉快,成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換言之,當我們所學的觀念和對方完全不同時,由于我們無法拋開對‘我’的執(zhí)著,于是我們會試著想去改變環(huán)境或改變他人,讓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時候他人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得開始受苦,和環(huán)境、他人間也開始有了許多沖突與對立。
在自己的內在深處,我們另外又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是非對錯的選擇。‘我’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好的;我必須是什么樣的人才是好的、是對的;除非不去覺察,渾渾噩噩過日子,否則當我們意識發(fā)揮功能,看到自己所為所行,和生命深處的‘我執(zhí)’不同時,便開始自責地鞭打自己。
至此,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難道,仁義禮智都是不好的嗎?難道一個人懂得是非善惡、好壞對錯是不對的嗎?我也曾經一直依存在好壞對錯、是非善惡里;我也曾經非常害怕脫離自己認為是好的、對的‘自己’;我擔憂如果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個準繩,那么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曾經非常不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曾以為人性是需要被許多教條規(guī)范,生命才能活得相安無事,否則天下豈不是要大亂?因為當我們真的靜下心來,好好地看這世界的真象時,我們將會發(fā)現,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認為文明的人類竟是最殘忍的。人稱萬獸之王的獅子,看來獸性極強、極為殘暴,但它除非不到饑餓至極,否則絕不會殘害同類。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類不是為了自己需要,有時甚至只為想法理念的不同、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或是享樂而去殺害其他生物或同類。可是,就因為如此就認定人性是丑陋的嗎?不!相反的,我堅決地相信人類的本質是神性的、是佛性的,是充滿著慈悲與善良的。
然而,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謂的‘原罪’。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長,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觀念,而人類最悲慘的一點就是,我們總是害怕離 開自己的‘我執(zhí)’,因為我們將自己的存在,依附在這個‘我執(zhí)’之上。所以當面臨要拋棄 ‘我執(zhí)’時,心中自然會產生某種恐懼,且更進一步希望能鞏固那個‘我執(zhí)’,給予自己肯 定的感覺。就因為這樣,在人與人接觸時,我們很難拋開自己的價值觀,即使拋開了,也僅 限于很淺的層面。大多數的時候,要我們拋開‘我執(zhí)’,我們寧可去改變別人,試 圖去扭轉他人的‘我執(zhí)’,來符合自己的觀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這樣展開了。
相信許多已婚的婦女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在踏上地毯的那一端之后,漸漸地才發(fā)現丈夫竟有 許多行為實在很難符合自己的觀念,于是便想盡一切辦法想改變對方。在古代,有‘一哭、 二鬧、三上吊’;在現代,更有利用溫柔或其他各種技巧,總之,無非就是希望對方做到自 己的期望。同樣地,在丈夫的心中也有一個完美妻子的模型,而他時時刻刻也莫不期待妻子 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對父母而言,有個模范孩子的標準;對上司而言,有個模范員工的標準 。這一切一切的標準,我們總是等待著對方來符合,當對方做到時,我們眉開眼笑;倘若對 方做不到,則所有的憤怒、埋怨、指責就此聚集,使我們痛苦不堪。
這樣的對立與沖突,不斷地在人類的歷史中上演著。就拿美國與伊拉克的戰(zhàn)爭為例:不少人 以為布希發(fā)動戰(zhàn)爭,目的是為維護正義,所以他是對的,反觀薩達姆,則似為萬惡不赦的罪人 。然而,當你也有這樣的觀念時,何妨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想想,薩達姆在伊拉克人民的眼中, 為什么又會如曠世英雄般的偉大?這之間的差距,原因就是出在彼此的想法不同。所以,孰 善孰惡,孰是孰非,事實上并無定論。我們再拋開善惡是非不談,正義和公理確是這世上不 可缺之物,然而卻也因它而殺死了許多人。這就如同父母常對孩子說:‘我是愛你的。’以 它為借口,許多父母可以不顧及孩子的感覺、傷害孩子而自認無罪。
又如時下更有許多人,不斷歌頌自以為是的觀念,要人奮勇向前,告訴人們膽怯和哭泣是不 好的,要運用何種技巧來克服它,將人類心底所有最自然、真實的一面完全抹殺,致使不明 就里的人往往就因此而把自己原本的面貌藏起,與人接觸時,換上一副死板虛偽的面容,就 此和外界的關系漸漸地愈呈現冷漠、淡然的態(tài)度。
在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課程中,我們就常鼓勵學員,勇敢地去接觸那與世間一般價值觀沖突 的自己,慢慢試著去接納它,勇敢地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莊子說:‘圣人不死, 大盜不止。’這正說明了社會上存在太多的分別心、差異心,以及‘我執(zhí)’,以致造成人類 這么多的痛苦。有無數的圣人不斷地教導世人該如何做、怎么做才是對的,使得我們一旦不 能符合這些教條時,在良心上便不停地鞭打自己,誤以為自己就是不好的。不只這樣,我們 還會再花費更多的能量企圖改變自己,使自己符合標準。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剩 下多少生命力?從現在起,不妨放下那些無謂的教條,拋開分別心、差異心及我執(zhí)吧! 只要充分展露內在真實的自我,相信你的生命將更趨融合、有力,且更富彈性。

第七章 真愛
民國八十一年在高速公路上發(fā)生一件慘絕人寰的車禍。臺北市健康幼稚園的孩童于出外郊游時,在高速公路上忽地整輛車燃燒而起,當場奪去二十幾位幼童的生命。一位幼稚園教師林靖娟為了搶救小朋友,卻因而燒死于車內,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當這件慘劇發(fā)生時,舉國震驚,在電視報導的畫面中看見那些幼童的父母因幼兒的殞落而發(fā)出一片哀嚎。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皆深愛自己的孩子,在痛失自己的子女之后,那種悲慟、那種眼見自己深愛的人于眼前消失的哀痛,令我心有凄凄而無法卒睹。同時林靖娟老師的犧牲壯舉也成了媒體競相報導的注目焦點,每個人的確因她的大我行為而感動,事后教育部也舉行對林老師的頌揚和頒獎儀式,甚至決定為她塑立銅像,并將她的事跡收錄于教科書中,作為學習的對象。
可是在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則畫面也許被眾人忽略,然而卻深深擊中我的心,遠遠超過那些父母的悲慟和社會上對林靖娟老師的歌功頌德。這則畫面是林靖娟的母親和她三位姊姊悲傷欲絕的情景,尤其是她母親所說的話,到現在仍在我心中久久無法抹減,她說:‘ 女兒,你只有想到那些孩子,你有沒有想到這些深愛你的親人?為什么你只有想到他們,沒有想到我呢?’這句話深深刺痛我的心。的確,以林靖娟的母親和姊姊的立場而言,這又情何以堪,自己扶養(yǎng)十幾年的女兒,十月懷胎、三年哺乳,含辛茹苦的看著她長大;當她第一次會叫‘媽媽’、第一次會走路那種興奮的情形;當她還在襁褓中,母親卻必須因孩子的哭聲,要在寒冷的夜晚離開溫暖被窩,起來喂食哭泣中的女兒。十幾年的點點滴滴,這個女兒的存在已經在母親的生命中種下了無法抹去的深濃愛意。曾經用無數的愛灌注長大的女兒, 為了別人家的子女,剎那之間卻消失無形,這叫母親如何承受!
我真的可以了解林靖娟的母親和她姊姊心中的悲傷及難過,甚至對她的憤怒,因為她們是真的愛她!然而我的心中卻有一股巨大的聲音在告訴我:為什么有這么多由社會所建立的無形價值,緊緊捆綁著我們,遠遠超過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重視?不僅超越那些愛她的人所付出的愛,甚至超越了這個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生命,被強迫選擇、催 眠、灌輸、抉擇依附在那些并不存在的價值觀上?而那些價值觀對他們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過他們自己本身的存在。這個問題令我不解,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真正地愛一個人,那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會比他的存在、他的悲傷、他的歡笑、他的憤怒、他的眼淚、他的一點一滴來得更重要。
在我的研修課程中,我也經常告訴學員:有許多訓練課程是以這個社會上的價值建立一些成功的模式,然后訓練你成為如此成功的模樣,來迎合這個社會上所賦予的好壞價值觀。然而在那些深愛你的人眼中,即使一百個卡內基、一百個王永慶、一百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士 ,都擺在他們眼前,也都不如你來得重要。為什么你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別人,而不讓自己成為自己?當你努力地成為自己、以自己的存在為榮,你才會得到真正愛你的人。如果你努力想成為別人的樣子,縱然有人來愛你,那種愛對你來說也是表面的、膚淺的 。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知道,他們所愛的只是你的某個部份,而不是全部的你。
我們一生中都在追尋真愛,尤其是在熱戀中的情侶。如果你曾經真正愛過,你會發(fā)現在戀愛時最動人的一句話是:‘我愛你,因為你就是你,不管你將來是什么樣子,變老了、變丑了 、變窮了,甚至少了一只手、一只眼,我都一樣的愛你。’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生命中能擁有這樣的真愛、一份能完完全全接納我們的人的愛。我很喜歡基督教儀式的婚禮,牧師宣布二人結為夫妻的那個時刻,牧師會問雙方:‘你愿意愛這個人,無論他將來是富?;蜇毟F,是健康或生病嗎?’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誓約,而我在生命里一直都在尋找像如此的真愛。
是的,在真愛中沒有犧性與負擔,真愛中也沒有‘應該’。所有的‘應該’、‘負 擔’、‘犧牲’都會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一時刻、某一層面要求代價與補償。我喜 歡:‘我愛你,是因為你值得,所以我選擇要去愛你。’我也喜歡愛你時候的我,那個我充滿了愛和溫柔。這種覺知的愛不是為了別人而犧牲、委屈自己的需要而去愛,我是為了自己所愛而去愛,這樣的愛才不會給對方帶來負擔,彼此之間也不會因對方的愛而感到壓力與負擔。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他所愛的就是你本身,我們稱這樣的愛為‘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是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接收到父母親給我們無條件的愛,但是這樣的愛對我們而言,接受的時間及份量都太少了!很快地,我們就開始接受有條件的愛。我們的父母親在內心深處受到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他們也認為我們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會是有用的 、有價值的,才會被喜歡、被尊敬、被愛。于是父母為了愛我們,開始用他們的愛來控制我們、塑造我們。為了適應這個環(huán)境、避開懲罰和痛苦、得到認同和愛,必須開始做些不是出自內心的行為。逐漸地,我們依附外界標準的性格開始形成。在這段六歲以前的成長過程中 ,能得到愈多真愛、愈多‘無論你是什么樣子,父母都是愛你的。’這種無條件的愛愈多的人,他的存在意識就愈強。但是父母親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因此非常著急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努力以社會規(guī)范來教導他們。許多為人父母者無法看見自己在生命里面所壓抑對過去生命的浪費及不喜歡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他們總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強,在孩子還沒有充分得到無條件的愛之時,就給他們有條件的愛,去塑造、教導他們,換句話說,孩子們對自己內在的存在,并不能擁有很充分的滿足,當年事日長,就開始在外在的世界追尋認同、肯定, 于是會用兩樣東西來彌補自我存在價值的缺乏,第一種是做些什么(doing)?第二種是擁有什么(having)?來替代自己的存在價值。像林靖娟教師的事件,對她而言,在她的生命中,身為一個老師,這樣高尚偉大的情操是她的天職,然而這真的是天職嗎?還是后天的文化教育 、社會價值觀所賦予她的職務?對她來說,做這件事竟比她的存在還重要、比她身邊的人對她的愛更重要。
對某些人來講,做一個好人比他的存在更重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做一個對別人有益的人、做一個溫和的人,遠遠超過他自己存在的價值。為了要做好這樣的一個人,他可以抹殺、犧牲許多的自我以及真實的感情、思想, 最后形成他的存在只能依附在做些什么(doing)之上。如果有一天當他自己無法符合社會所賦予的價值觀時,他就會不喜歡自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糟,自己的存在一點價值都沒有, 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甚至無法再繼續(xù)生存下去。而另外一種將自己的存在依附于擁有什么(having)之上的人——尤其在這個歌頌物質的時代里,我們更可以看到更多這一類型的人 。許多男人將自己的存在定位于擁有車子、房子、事業(yè)、勞力士之上;許多女性也把自己的存在價值依附于擁有幸福家庭、聽話的孩子、愛她又溫柔且事業(yè)有成的老公之上。同樣地, 我們也看到在這些用‘擁有’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背后,有多少危險和心酸。很多傳統(tǒng)婦女當有一天她們的老公愛上別的女人、當她聽話又功課好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當她溫暖的家庭突然破碎時,她們在剎那間喪失了自己的存在價值,覺得一切都毀了,生命里什么都沒有了,自己再活下去有什么意義,甚至因此自殺的也大有人在。也看到有些男人生意失敗、 破產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然后一蹶不振,從此生命頹廢,這些都是我們將自己的存在價值依附于外界,而用doing和having代替的一種普遍現象。其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幼年時候我們所接觸的無條件的愛太少。
我們長大成人后,也毫不知覺地用同樣方法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無法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我是愛你的。我曉得你充滿知覺,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也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無論你做什么決定,也許我們不能了解,但是爸爸媽媽一定支持你。’
相對的,那些在充分接受無條件的愛之下長大的孩子又會是如何?西方國家從十九世紀存在主義開始,對人權、民主及對孩子的重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再加上六十年代初期的潛能運動發(fā)展的興起,在那個時候有很多父母接受人類潛能的一些新觀念,開始試著去給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現在這些孩子都已經長大;在許多觀光區(qū)你會經常碰到這樣的西方年青人: 他們大學畢業(yè)但不急著找工作,或逼自己馬上要做些什么。他們沒有汽車、沒有洋房、沒有錢,也不曾擁有什么,就只是背著布包,有時騎腳踏車,有時步行,到世界各國走一走。沒錢時就到餐廳打工,或者當英文家教,等存了一點錢,再往下一站邁進繼續(xù)旅行。他們在大 學畢業(yè)以后,可能會花三、四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對他們而言,他們并沒有做什么偉大、有用的事情,或者擁有一些物質金錢的享受,可是,這些受到豐富無條件愛的青年,心中有一個自我價值存在的中心,對認為自己存在有價值的人而言,他們今天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能夠聞到許多味道,能夠活著,能夠存在于這個世界當中,能夠感覺到自己和外面世界的存在,就是生命里最喜悅的事情。
他們不需要將自己的存在,依附于外面的世界,他們的內在是堅定的,外在是柔和的,當他們內在感覺到自己在生氣的時候,無論有一千個、一萬個人告訴他生氣是不對的,他仍確知憤怒依舊存在,他還是生氣的。這樣的人能夠敬重自己的存在及每一個當下存在的事實,遇上他自己沒有覺察到的事實時,只要你能指出來,他也能坦誠而迅速的接受,身心很快地充滿著柔軟與變化,對這樣的人來說,剛強與溫柔是并存的,信念與變化的柔軟度也是同時存在的,這是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無條的真愛,所以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個存在都曾經被接受、被認同,他們一直都能夠與自己的存在重新接觸,不需要將自己的存在依附在外面的世界,無論外面的環(huán)境如何變化,無論社會的潮流產生多巨大的不同,他們的心中永遠能夠柔軟地去適應這個社會,因此他們的生命力也是堅韌的。
在從事生命潛能這份工作六年多以來,自己在潛能的發(fā)展途上及協(xié)助學員發(fā)展?jié)撃艿穆飞希瑢φ麄€中國文化形成的束縛感到深深的無奈,尤其是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從林靖娟老師這個事件,我開始深深地思索,到底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出了什么問題?讓幾乎所有的人都藐視自己的存在,而必須要去迎合一些所謂的價值觀。相反地,那些重視自己存在的人卻被認為是自私、叛逆的,他們用那么微小的力量和文化挑戰(zhàn),大多數的人都無疾而終,被打敗了,或者只能退隱山林,無力改變整個固有的思想,這股力量到底有多深,有多么巨大,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在思索的過程中,第一個浮現腦海的是存活于中國四千年來的封建制度 。雖然孟子曾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可是在整個歷史里,似乎看不到如此的皇帝,即使在表面上是愛民的皇帝,可是在內心深處潛意識中,孟子的這句話只是一個觀念 、一個理想,而不是他們智慧及生命的一部分。在中國的歷史里,只有皇帝才是人,甚至于他們不只是人,還是神、真命天子,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其他的人相對于天子而言只是‘ 東西’,只是他的財產,直到現在仍有很多父母承襲著‘孩子是我的,我要如何對待他,別人無權過問’這樣的思想。這些皇帝們?yōu)榱四茏屪约旱募易迤髽I(yè)繼續(xù)傳承下去,就必須創(chuàng)造許多無形的東西來超過人存在的價值,他們必須這樣才能去控制人的存在及人的自由,才有辦法縱操老百姓們,讓他們不要當一個人而是成為工具,為他們所用,為他們所犧牲。
那些所有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觀,都是為了控制和操縱別人而產生的;是表面上為了維持社會的安定,然而實際上卻是為了防止叛逆,因為他們害怕將會失去天下,所以用很多教條來控制每一個人。就好像在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中,男人為了能夠擁有三妻四妾,又害怕自己的妻妾會紅杏出墻,所以在男人掌權的社會里,創(chuàng)造出女人的貞操,讓女人的貞操價值遠遠超過本身的一切存在價值及人性本來的存在。所以有多少女人為了保持自己的貞操而失去性命,像賽珍珠在《大地》里寫的:一個寡婦為了保有自己的貞操,十九年來在每個半夜性沖動出現時 ,就把一罐黃豆灑在地上,在昏暗的燈光里,又一粒一粒的把黃豆撿回回來,放入罐中,待將滿罐的黃豆拾妥后,天色已亮,她也帶著疲倦的身體躺回床上,黯然的睡著。熬了十九年這樣的日子,最后她終于得到一塊貞節(jié)牌坊。為了那塊貞節(jié)牌坊,在中國的社會里有多少女人犧牲了一生的快樂,而這個觀念到目前的社會雖已逐漸被改變、被推翻,可是在其他方面仍存在著多少五千年歷史所建立的價值觀,又有多少人為了這些傳統(tǒng)的價值而無法當自己、無法活出自己,沒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受到捆綁、約束及許多制約,一輩子無法得到從容而自由自在的生命,如果想要得到這些生命,他必須要具備多少的勇氣、經歷多少的抗爭與痛苦。
就像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天皇締造的大和魂,導致許多年輕人愿意駕著飛機,口中高喊:‘ 日本天皇萬歲’,去沖撞美國的軍艦。這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可是對那些日本人而言卻是理所當然的,這些神風特攻隊隊員,以及賽珍珠所寫的寡婦,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已經是非常謊謬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對他們而言,是很自然地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甚至于超過自己的存在價值。相同地,我們又有多少人是活在這種理所當然的價值觀里而無法自覺 。
我要說的是,真正的愛是沒有操縱的,在一個真正愛你的人心中,這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的價值超過你的存在。而那些不是真正愛你,想要利用、操縱你的人,想要讓你符合他們期望的人,他們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你,他們常常會告訴你,有哪些東西是比你的存在更重要的,但為什么你、我要那么傻,為那些不真正愛自己的人去犧牲呢? 為什么我們要活在這么痛苦的,有條件的愛及社會文化的制約中,如果你不自覺那也就罷了,而當我們自覺以后,為什么還要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下一代,對待我們身邊的人呢?
印度有一個寓言:一個國王用大量的黃金,還有搜集全國最名貴的珠寶,打造了一張黃金的床,床上鑲滿了名貴珠寶,因為這張床是如此名貴,所以他要做出一個合乎全國人民尺度的標準長度來,于是他量了全國所有成年人的身高,除上全國人口的總數,得到了全國身高的平均值。照著這個平均值,打造了這張床。每天晚上他一定要請一位大臣或百姓,夜宿寢宮 ,讓他睡這張名貴的床,如果他太高,躺不下這張慶,國王就會叫一個力斧手量量這個人的身高,然后用斧頭砍下雙腳多余的長度,好讓他能剛好躺在床上。假如躺下的人,身高不夠 ,國王也會叫出二位大力士,一個人拉住他的肩膀,一個人拉住他的雙腳,用力的往外拉,將這個人剛好拉到這張床的長度,當然有時候會拉斷他的雙腳,有時候會一命嗚呼,但是, 國王一定要讓躺在床上的人符合床的長度,這是國王第天一定要做的事??吹竭@里,你對這個國王有什么看法?他是個神經病?他很殘忍?不可理喻?你覺得他實在太殘酷?但是讓我告訴你,所有你對這國王的感覺和形容詞,都可以加諸在你自己身上,因為你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甚至不自覺。
在你心中,也有一張如此名貴而又標準的床,有時候你會為了自己太高,而把你自己砍下一節(jié),有時候你又會因自己太矮而抬起腳尖,挺起胸膛,讓自己感覺高一點,這是大多數人在生命中呈現的狀態(tài),我們?yōu)榱艘仙鐣喍F而又有價值的標準,有時候膨脹自己,有時候委屈自己,我們每天都在心中對自己做著這個國王對他的臣子、老百姓所做的事情卻毫不自覺,我想我們會將這種思想歸咎于孔孟思想,但是我卻覺得,孔子并不是這樣的人,儒家思想的真髓也并非如此,孔子曾提到:‘獨善其身,而后推己及人,然后兼善天下’,他同樣地也告訴我們: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存在,然后才能去照顧別人,他并不鼓勵我們犧牲自己。我想這也是孔子為何這么辛苦周游列國卻始終沒有成就的原因,那是因為那些君主要的并不是這些,他們要的是能用一些無形的價值、觀念、道德來控制百姓,讓那些人民都能為他們犧牲,而使他們能長久保有天下的一些學說、思想及教條。但是,后代的儒學家們?yōu)榱吮旧淼墓γ?,甘愿為皇帝建立這些教條,以致于數千年來深深的根植在我們的文化之中 ,整個文化充滿了對自然及人性的蹂躪,以不接納、不敬重來取而代之。我想大部份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都是因有人覺醒自己為一個人,而當這股不可抹減的力量凝聚時,就有所謂的平民革命,當這股力量被一些政客所領悟而利用時,就會產生政變,可是這股力量的根本仍是人想要當一個人,想要過一個更像人的生活。
我想再說一遍,真愛中沒有犧牲,沒有控制;真愛中沒有操縱。對一個真正 愛你的人而言,沒有一樣價值觀,或其他的人、事、物的價值,會超過你的存在。 在真愛中只有敬重及真正的接納,去接受你就是本來的樣子。不是符合社會的價值觀 ,而是回到你的中心,回到你的存在。你不需要成為王永慶或卡內基,才有人會愛你,你本來就是最棒的,你只要成為自己。當然這個過程,充滿困難與恐懼。我自己這八年來自我成長的路途走得非常辛苦,但是我相信,當有一天能真正回到自我的中心,呈現自己的存在, 跟自己每一個剎那存在的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會像一顆珍珠一樣放射出光芒,會有人看到你,會有人來愛你,而這個愛你的人,是因為愛你的人而來愛你。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已經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最有價值的,同時你也會真正的去愛別人,愛他們如他所是,而不是愛他們如你所想。
第八章 成長與轉變
在許多佛教經典中,最具代表性的般若心經有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數千年前,佛陀已用他無限的智慧看到世界的一些真象,因此他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是指色身、物質;空則是能量及宇宙中存在的根本,這二者原為一體,有就是無 ,無就是有。數千年后的今天,科學界不斷的尋找物質的根本是什么?結果發(fā)現所有的物質 都是由元素架構而成。然而僅僅因基本粒子的不同,即可形成不同的元素。因此古代所謂的煉金術、在希臘故事中,如果你回頭注視蛇魔女,就會從肉身變成石頭這些古老神話中,早已隱涵現今科學無法做到的揣測。這些想像并非沒有道理 ,只是現代的科學無法證明而已。不過,改變分子結構,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所以科學 繼續(xù)研究的結果發(fā)現,分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組合而成;接著再將質子、中子、電子加以分析,最后發(fā)現居然什么都沒有,它只是一種波動,一種能量的狀態(tài)和一種因振動而存在的電波。換句話說,所有的物質,所有的色原來都是空的,所有有形的物質,居然是由無形的物質,肉眼看不到的能量,空的東西所組成的空的世界。
在科學界,從物質不滅定律、能量不滅定律,到質能互變定律,再再證明二千多年前佛陀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言不差!一個少量的鈾二三五元素,經過核子分裂的反應后,能夠產巨大能量和威力,在廣島、長崎殺死數十萬人,造成毀滅性的力量,而如此巨大的力量, 居然是由少數的鈾二三五從物質變成能量之后釋放而出。這就是質量變成能量,色即是空的道理。
當我們色身由物質轉成能量時,如果和鈾二三五的能量相比,一個人的能量真的猶如宇宙般的大。相對地,空也可能轉變成色?,F在的科學逐漸證明,肉身的疾病有百分之八十和心理的情緒有關,我想另外的百分之二十也應該與心理情緒有關,只是尚未被證實。由于情緒和 心理感覺會慢慢以一種能量的狀態(tài)存在,所以當那些感覺及情緒 無法得到適當紓解時,將 逐漸轉化成物質,甚至于變成惡性的腫瘤。癌癥之所以被稱為好人病,是因為得到癌癥的人大部分都比較善良,比較迎合別人,沒有主見,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悲傷和憤怒。
從生物能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氣和能量會在身體各個部分流通,如果在某一個部分被卡住 ,使氣無法貫通,氣便會不斷沖擊此處而產生熱,這些熱又會使這些細胞變質,變質的細胞 沒有死亡,卻繼續(xù)繁殖漫延,就造成所謂的癌細胞。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以能量的狀態(tài)存 在,如果這些能量沒有得到適當的紓解和保持流暢,它會轉化成為肉體的一些障礙、疾病。 在生命潛能這條路上,我們所謂的成長和轉變。不只是表象的行為,還有我們的思想(mind) 、感覺(feeling)、情緒(emotion)、意識(consciousness)、肢體(body)、心靈(spirit)、 及能量(energy)。這些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過去的西方哲學中,較偏向于身心二元論,也就是將心靈與身體視為分別的個體;而在東 方的思想領域中,一直認為身心是合一的,印度瑜珈有所謂的七個能量中心,也就是指人擁 有七個生命層面,這意味著東方思想中,成長及轉變都是朝向統(tǒng)合的方向,而不是將身體與 心靈分開看待。事實上,無論是思想也好,行為也好,感覺也好,情緒、肢體、心靈、能量 都是屬于生命中的一部分,會彼此相通且密不可分。只是每一個人對生命覺醒的重點不同, 有的人比較著重于肢體的觸感,也就是較執(zhí)著于感官上的享受,喜歡看美麗的東西、繽紛的 世界,聽好聽的音樂,吃好吃的東西,聞好聞的香味等。有的人則比較著重于情感,重視愛 、恨、舒服與不舒服、難過與悲傷的感覺。而有的人就較注重于思考、觀念,執(zhí)著于好壞及 是非善惡。有些人比較注重心靈的層面,有些人的覺察較偏重于身體層面。事實上這些層面 都是互通的,也都屬于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開拓生命潛能的旅途上,我們對生命中的這些層面,都同樣重視并且也認為唯有 經歷過每一個層面,才能朝統(tǒng)合的方向走去。無論從哪一個方向的成長開始,只要走 上成長與轉變的道路,你到處都會發(fā)現,事實上這些領域都是相通的,而且也相互影響。在 生命潛能的效能訓練課程中,它就比較注重人際關系、外在的環(huán)境,換句話說,就是較著重 于行為的一些變革。而在理論上則是在思想這方面的澄清與成長、心理學和心理的復建,治 療則是較偏向于心靈及能量方面。例如按摩工作坊、感官復蘇、中國的氣功、針灸、太極拳 等等,都是比較偏重于肢體方面的覺醒、成長。我們發(fā)現所有的層面都是由能量所組成,而 思想本身所聚集的能量較少;感覺則比思想需要更多的能量,情緒又比感覺需要更多的能量 ;而身體卻又凝聚更多的能量,但是最根本的能量卻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這也就是為什么我 們的腦子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必須要做,卻無法去實行,那是因為思想的能量是最少的,這 也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在生命中遭遇較巨大的轉變,經過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生死關頭的時 候,內在情緒及情感有巨大沖擊以后,他整個行為思想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因為情緒匯集了 巨大的能量,在此能量的深處變化以后,一個人的行為思想很自然的就會跟著改變。而當一 個人內在的世界改變了,他的情感情緒轉變了,他的思想也就隨著改變,此時一個人的相貌 與身體,也會隨著改變,所以林肯總統(tǒng)曾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后,要為自己的 長相負責。’這句話自有其道理。這也就是為什么生命潛能的課程著重于由內在深處 的情感做直接的切入與接觸,以這樣的管道開拓人的成長與轉變。
生命潛能的研修課程根據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而設 計了四大階段,并將理論實際化,以期變成生命中的智慧。第一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基礎班 也就是格物致知。所謂‘格’就是接觸,透過與外人的接觸,來覺察自己內在變化及其因。 在這課程中,我們先從‘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觀念,來破除過去自己本身的人生結果,以 別人的時間和經歷,轉過頭來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在匆忙的人生中,用二天的時間,停下 腳步,好好的認識你自己及自己的行為、思想、感覺、情感的模式,這些之中有哪些是自動 化的反應,而這些自動化的反應,哪些為生命帶來創(chuàng)造性及好的結果?哪些又為生命帶來限 制及制約?
在開拓生命潛能的道路上,沒有一個老師可以告訴你,怎么樣是對的,怎么樣是錯 的,好壞對錯仍得由自己選擇,你必須向自己內心深處的潛能學習。在基礎班中,你 將開始體會進入自己內在的經驗,除了洞察之外,還有一些生命里的覺醒。從基礎班開始, 我們不只是活在知識的領域中,更開始要為跨入生命智慧殿堂做準備。基礎班是一個啟蒙, 從‘我是一切的根源’到覺察的訓練與學習,從知識進入生命知慧的殿堂。當你在基礎班已 經準備好要提出更大的勇氣向生命更深的地方,做更深探索的時候,我們?yōu)槟鷾蕚淞诉M階班 。
進階班最重要的是——煩惱即菩提,也就是從誠意到正心。在內心的意識很自然地因著更多的 覺察,讓內心的世界開始起變化,走入正心。屆時內心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將會不同,你的心 將會找到自己的中心點,接著便會到達修身階段。在此課程中,我們將協(xié)助你面對生命深處 的創(chuàng)傷、痛苦及煩惱,讓生命的智慧在自己潛能的領域中逐漸開花。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 會覺得有些混亂,也可能會經歷一些過去生命里一直不愿承認,或者一直避開的痛苦,因此 在進階班里,都是一些準備好或者有無比勇氣的人,勇敢地與生命接觸,開始向煩惱中尋求 菩提。經歷過三天的進階班之后,多數人很自然地成為一個更有勇氣、更有智慧,也更成熟 的人,當然他們必定也更快樂,因為他們已經決心離開表相的和諧,勇敢地向真實世界探索 ,準備去接觸、正視、接納生命的一些真相。進階班有三天的時間,你和一群同樣有勇氣, 渴望在生命中有所轉變的人,在一起共同進修。
生命潛能第三階段,我們稱為高級班,也稱它為‘自我父母重塑’。也就是王陽明提出的修 身齊家治國進而平天下。你的行為、性格、肢體、言談舉止外在的行為很自然地起了變化, 接著便進入齊家的階段,也就是指你的人際關系、家庭自然會因而起變化,你開始影響身邊 的人,而治國平天下就是很自然的延展。我們知道今天所有的思想、人格、所有潛意識自動 化的模式,都是自幼在與父母、長輩及環(huán)境互動之下所形成的,就如同前面提到如果我們有 像華盛頓那樣的父親,我想我們就會跟他一樣具有勇敢及誠實的特性。高級班所指的‘父母 重塑’并非回家重塑我們的父母,而是深入我們的潛意識去清楚地看到過去父母對我們的影 響,進而重新在我們內心塑造能付出無條件愛的‘父母’。因為你在進階班的時候已經開始 能夠和自己的煩惱接觸,當那些煩惱呈現時,在現實生活里你會有痛苦,會更敏感地感覺到 有些混亂,所以在高級班里我們很需要重塑能夠給自己無條件愛、關懷和支持的‘父母’。 當生活中有煩惱時,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內在得到支持,因此高級班也稱為‘自我支持’(Sel f support)。在四天中你除了會經驗重塑自己內在完美的‘父母’去支持自己的一些傷痛, 從煩惱中尋求菩提之外,更可以學習它的技巧。完成高級班之后,就開始準備要在自己的人 生中實際去實踐和運用。最后我們更設計了一年的支持成長團體,它是在一年四十五周,每 周一個晚上、三個小時的時間里,和一群同樣能夠經歷自己煩惱,及正在學習如何做自我支 持的人一同成長。當然有些人在完成高級班以后,已經能將那些技巧運用得很好,可是因為 每個人的起步不同,也有一些人很可能在時間上有些困難,所以我們特地設計長期課程,協(xié) 助你在開拓生命潛能的路上,能夠透過團體的支持,逐漸讓自我支持成為一種新的習慣,成 為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智慧。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已有數千人在生命中起了巨大的變化,他們 內在世界變了,因此在事業(yè)、家庭、自己的行為、思想、觀念,甚至于連身體也都跟著起了 變化。
去年,我自己的身體也起了極巨大的轉變,因此在短短一個月中就減輕了十二公斤。本來十 幾年的背僵直性的脊髓炎,也在短短不到半年當中,減輕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疼痛。這六年來 在開拓生命潛能的路上,有無數的人在生命里起了巨大的變化,當然他們的心靈、靈魂也逐 漸澄靜下來。
一個人的成長與轉變有三種主要的動力:第一種是痛苦,第二是無聊,第三是啟示。一個人 即使不想成長、轉變,當他遭遇無數的痛苦,往東走碰壁,往西走撞了一個大皰,往北走跌 倒,往南走遇挫敗,當他積壓許多痛苦而又沒有勇氣選擇死亡時,就會開始思索:‘我到底 有什么不對?我到底需不需要一些改變?’這時候所謂的‘痛定思痛’,會使我們開始走上成 長的道路。而無聊同樣也是一種動力,當一個人每天過著重復的生活,日復一日覺得自己生 不如死,活著不曉得干什么的時候,他也會開始去想:‘我到底該不該做些改變?我到底是 不是要過些不同的生活?做一些不同的選擇?’所以無聊也是轉變和成長的重要契機之一。另 外一種則是啟示——所謂的嶄新經驗。一個不曾愛過的人,突然之間他被愛,或者他去愛人 了,這才經驗到另外一個有愛的世界是如此的美,是他生命里從未經驗過的,由此他會開始 渴望想要追求,開始想要朝那個方向前進。這三種動力也是生命潛能使用于研修課程中的三 種動力。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協(xié)助你和過去曾經刻意淡化、逃避的潛意識中的痛苦 接觸,因為它們將會成為你轉變與成長的主要力量。另外,我們也會在研修的過程中協(xié)助你看到每天所追求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只是在隨波逐流。你認 為自己和父母親的關系很好,你認為和子女、配偶的關系很好,家庭幸福,但是我會問你, 你真的很幸福嗎?你們之間的品質從到一百之間,到底定位在哪里呢?每個月你只是固定的 給父母親零用錢,或者固定每個月回去看他們幾次,這就表示你們關系很好嗎?你所謂關系 好的定義在哪里?你有多久未能真正注視著雙親?有多久沒有和他們暢談內心種種的感覺?有 多久沒有握著他們的雙手,告訴他們:謝謝你養(yǎng)育我這么多年,我真的好愛你們?
當然在研修課程中,會有許多啟示,在我們的每一項活動里,都有可能經歷到過去生命未曾 經驗到的領域,未曾經驗過的一些感覺。我們在課程中設計這三種動力互相沖擊,使一個人 能踏上成長的道路,最重要的,當這旅程到達某一個階段,當煩惱即菩提成為生命 的智慧時,你會突然發(fā)現真正的轉變開始產生,這并不來自于拚命的想轉變,而是來自于你 開始接納自己。過去我們總是想要改變,卻也總是無法改變,我們常將自己認為需要 被改變的地方看成是一個缺點,把生命中的這個部分當成一個敵人,請你想想當你面對敵人 時,你會采取什么方式?我想第一個就是想要擊敗它、摧毀它。然后當你覺得敵不過它時, 你會避開它。這是大部人會對敵人采取的態(tài)度,然而如同剛才所說:能量是不滅的,生命中 屬于自己情緒的部分也是一種能量,它無法被消減、摧毀,你只能做到把它壓抑下來。而壓 抑時,它會跑到生命的其他層面,但卻仍然在影響、控制著我們,如果采取第二個方式—— 退縮,避開我們的敵人時,我們就會將它合理化、淡化,以為它已經過去了。但是同樣地, 它并沒有過去,它一直在我們的生命、在各個層面影響、控制著我們,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 想改變,卻改變不了,所以真正的轉變并不是我們想要排開它,真正的轉變是來自于接納, 換句話說,當在生命潛能之旅,走到某個階段的時候,當煩惱即是菩提,而你可以和煩惱痛 苦接觸時,那個期待和害怕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時,也就到了聞過則喜的地步,你會開始 知道并非用頭腦知識的層面就能了解生命,而是在深層智慧的地方才能了解。當你 發(fā)現生命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曾經幫助你生存下來,你會開始帶著感謝的心去面對過去你認為 是敵人、缺點的那些部分,開始將它們當作朋友,這時候,我們的態(tài)度自然就不會像是面對 敵人般想摧毀它、打敗它,或是逃開它。當我們把它當作朋友時,就會想去接近、了解它, 而當我們開始接近、了解它的時候,這些部分就在我們生命中溶解,成為我們生命能量的一 部分,進入我們的統(tǒng)合,它的能量開始被我們吸收,這時真正的轉變才開始產生,而且是自 然、快速的,一日千里,想停都無法停下來,這時候開始的轉變會在生命中充滿喜悅、平安、 寧靜,是一種在內心深處開花的感覺。
另外,我們也必須明白一些關于成長與轉變的特質或真象,否則在成長過程中也很容易因一 時困惑而放棄,很難貫徹下去,在生活中也更容易被擊敗,也有可能會多出許多不必要的痛 苦與折磨。關于這些觀念和法則,第一是:成長與轉變是緩慢、漸近,而不是快速、呈跳躍 式的。你必須每天下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絲毫不能勉強,就好像你有許多自動化的習 慣,例如亂丟東西,灰塵、臟亂隨時都會侵入你的房中。這個房間就像你的潛意識,過去你 的界線、領域隨時可能被侵犯而不自知,但卻習慣于如此環(huán)境,就好像一只被繩子綁住的大 象,以為是被那根繩子綁住,卻不知是被自己的內心所限制。生命潛能研修課程會陪你一起 清掃你的房子,掃完之后你會有窗明幾凈的感覺;生命潛能也會像火,當馬戲團失火,那只 大象會不加思索就扯斷繩子,突然間它會發(fā)現恢復自由的快樂。但是在享受窗明幾凈之后, 你愿不愿意每天去打掃?每天去注意是否有灰塵飄入層內?自己是否又用過去的習慣去亂擺東 西?這些都必須你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下功夫,就如那頭大象在恢復自由后,也許不知該怎么 辦,因為它已經很久沒有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也許它還會想回馬戲團靠人來養(yǎng)它,只要它表 演,順著別人的意就可以活下來。有許多人在恢復自由后,就像那頭大象,不知該如何活下 去。生命潛能是你的支持系統(tǒng),當你在外界無法生存時,它支持你回到自己的世界,慢慢學 習、滋養(yǎng),然后再去面對現況。
第二:成長與轉變的軌跡是螺旋狀,像爬山一樣是繞著山路而上,不是直線而上。有時候當 你爬到某一點會看到與前面相同的風景,但高度卻已經不同了。所以在成長道路上有時你會 覺得退回到原點,但是即使你外表是相同的,內心、能量卻已不同。回到原點,并不表示你 退回去,而是內心正在統(tǒng)合更大的能量,等下一次再出發(fā)時,步伐會跨得更大、更遠。‘學 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觀念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是錯誤的。我們生命中最奧妙的DNA是 以螺旋狀存在,臺風、地球的運行都是螺旋狀,相同的,成長的軌跡也是螺旋式的。例如你 以前曾責打孩子,但覺得那是應該的,雖然不妥的念頭偶爾出現,你也會避開它。也許在經 過自我成長轉變之后,你仍會責打孩子,此時行為雖然相同,可是內在的感受卻不一樣,你 可能會比以前更痛苦、更自責,因為你已經知道不該如此對待孩子。但是這樣一來,你很可 能可以和孩子建立更好的關系,也更試著去了解子女。過了一段時間,過去的那個自我又忍 不住跳出來,你還是會責打孩子,可是這次也許事后你會懂得去向孩子道歉,也許下一次當 你一面責打孩子時,你會一面告訴他你的愛、你的憤怒、你的難過,還有你對他的重視。所 以成長是呈螺旋狀的往前走,也許我們會再回到原點,但不要害怕,那不表示你退步。 成長道路上沒有所謂的退步,你走的每一個腳印,每一分耕耘,都會有收獲。
我也要告訴你:成長與轉變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并不像電視電影劇本中 描寫一個壞人,因為某件事很快就變成一個很好的人,在真實的世界及生命成長的道路上, 這是不可能的。但大多數人都被教導是活在結果里而不是活在過程中,譬如有些人早上一睡 醒,就去洗臉刷牙,其目的是為了吃早飯;吃早飯的目的是為了趕公車;搭公車的目的則為 了去上班;每天上班是為了領薪水;領薪水是為了能存錢買車、買房子……,一輩子都活在 目的中,而錯過了整個過程。他可能錯過刷牙時牙膏與水帶來的清爽潔凈感覺;他可能錯過 了飯的甜味、牛奶的香味;他也可能錯過了公車上各個不同面貌呈現出的表情。錯 過了世界上許多美麗的風景,這樣的生命是何等匱乏可惜。
如果你對成長與轉變的觀念只是想讓自己成為某一個人,那你將會十分痛苦,因為 它的真相不是如此,而那也太不值得。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不同的自己,每一個不同的剎 那,都值得你去享受。生命的品質一天天的提升,每天你會因轉變而看到不同的世界 和自己。所以整個成長與轉變是覺察它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目標、目的。
如果你能了解到成長與轉變的三個特質:痛苦、無聊與啟示正是成長力量的根源,那么在開 拓生命潛能的這條道路上,你將會走得更平穩(wěn)、更自在。
第九章 擁舞自然
有一則老子的傳奇故事中描述,老子倒騎著騾進城。我非常被這個畫面所感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我卻試著去體會老子當時的心情。我發(fā)現老子當時的心境,很可能就是我在生命潛能這個領域上,努力想要成就自己的心境。生命里有許多的控制與操縱總是讓我們看自己想看的、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可是我想老子倒騎著騾進城時,他一定不去猜測也不去看前面到底有什么,而是讓一些風景自然的倒著在眼前出現,也因騾子是慢慢走 著,所以風景也是慢慢的、自然的、倒著浮現在他眼前。出現什么,就接受什么、就看什么 、欣賞什么。我想這就是自然,也正是生命潛能終極的真義——能夠接納、欣賞,能夠跟這個世界每一個真實的發(fā)生、每一個存在在一起,不排斥 、不批判,如其所是的去看、去欣賞。
自然是最美的,無論我們怎么努力去做,永遠無法做得比自然更好。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里,人類拚命想要征服自然,想要控制、操縱自然,然而慢慢地,我們發(fā)現: 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是一種破壞,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破壞——南極的臭氧層有一個破洞 、熱帶的雨林更逐漸在減少中。人類漸漸發(fā)現自然本身是一個生命體,他是有生命的,人類 在這個世紀底才學會如何與地球協(xié)調、相處。我們的思想開始改變,從試著操縱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雄心’里,開始學習、試著去了解大自然到底是什么樣的情形,我們又該如何與它和平共存,這也是最近數十年來環(huán)保意識興起的原因。
中國有句古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物質文明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時候,人類將回歸到心靈與精神的層面;人類的思想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時候,也開始會回歸到情感、內在的世界 ;人類的操縱與控制,達到了某一個極致時,也會開始向大自然學習;人類的社會規(guī)則、禮教達到了某個極點,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人性的省思,對人性的尊重,也才會在這個時候逐漸復活、興起,所以目前在歐美有許多從事人類潛能運動、從事人性與心靈工作的人,也認為從星象與黃道上來看,整個宇宙將從雙魚座時代進入寶瓶座時代。目前這股潮流,被稱為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極其興盛。亞洲的日本和臺灣,也 物質文明發(fā)展到極點的社會,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臺灣,已經到處都埋下了這樣的思想種子 ,中國的潛能運動,正漸漸嶄露頭角,蓄勢待發(fā)。
依目前的社會型態(tài),不妨好好的省思一下,國民所得從數字來看,確實是三十年前的幾十倍或幾百倍,在金錢、物質上而言,我們仿佛比以前更富足,可是,在三、四十年前,每一戶人家?guī)缀醵加凶约旱姆孔?,現在卻有那么多的無殼蝸牛;在過去,一個五六口之家,只要有一個人認真工作,全家就可溫飽,生活得非常滿足。但是現在呢?有很多夫妻兩人拚命工作,卻無法滿足生活所需,一輩子買不起一幢房子的人也大有人在,難道我們真的更富裕了嗎 ?
三十年前也許我們要花上兩天的時間才能從臺北到高雄,現在只要搭上飛機,四十分鐘就可到達,從表象上看,我們賺到了四十七個小時又二十分鐘,賺得了這么多的時間,應該就更有時間才對,可是,與三十年前相比,生活的腳步卻是更加匆忙,我們真的賺到了時間嗎?
對于人性的省思,老子莊子與佛陀都有同等的智慧,莊子里曾經描述一只海鳥,被海風吹到魯國境內,魯侯看到它,非常喜歡,就把它供奉在太廟里,用最好的樂團奏樂,烹宰羔羊供奉它,但是三天后,這只海鳥卻悶悶不樂地過世了。莊子聽到這件事情后,感嘆地說:‘唉 !鳥應該是被當做海鳥來看待的,而不是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我相信魯侯是真心喜愛這只海鳥,希望它快樂,他用所能給的最好的來給它,可是卻因此而殺死了它。很多人就像那只海鳥一樣,因為有深愛我們的人,用他們的愛來愛我們,因而殺死了我們,同樣的,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殺死了我們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在一場為幼稚園老師與家長的演講里,我留下三十分鐘的雙向溝通時間。那個幼稚園的園長提了一個問題:‘依許老師所說,我們應該去愛那些孩子,要去接納他們,但是孩子犯錯時,我們該怎么辦呢?’那時候,我做了一個至今仍讓我后悔不已的答覆。我說: ‘先從問這個問題的現在的你改起,從現在這個看到孩子犯錯的自己改起,因為在我眼中沒有犯錯的孩子。’
那原本是一場非常精采的演講,但在回答問題的當下,我忘了自己是花了八年的時間去自我探索,經歷了自我成長與痛苦、挫敗,經歷過一波又一波的風濤,才能在自己生命的深處了解這個道理??墒俏覅s對一個只聽了一個半小時演講的人做這樣的回答,我忘了整個社會、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的根深蒂固,絕非我個人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就能改變的。
多年來自我成長之后,在工作坊里、在研修課程中、在接觸更多人的成長經驗中,每當陪同學員共同面對五千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觀念時,我總有極大的無力感,整個文化中,對 人性、對自然、對孩子的貶損及不敬重,根植在我們生命里如此深的地方。正如魯侯以他認為的‘愛’殺死了那只海鳥一般,我自己已為人父,所以深信每一個父母都深愛著他們的孩子,然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囡仔人,有耳無口’、‘鞭門出孝子’ 、‘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是需要教導的’等等這些在我們觀念深處對孩子的貶損,總認為孩子不如大人。
在成人掌權的社會里,我們認為大人一切都是對的、好的,我們自認曉得什么才是對的, 也因為我們深深愛著我們的孩子,所以將孩子塑造成我們認為是對的、是好的樣子。也所以 ,有許多人聽不到基督曾經告訴我們:‘假如我們不能成為孩子的樣式,就不能進入神的國 。’也聽不到佛陀語重心長的說:‘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佛,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我們忘了海鳥應該被當作海鳥來對待,孩子是應該被當成孩子來對待,而不是當作大人來對待的。在我自已的成長道路上,對我而言,凈化心靈有三樣最純凈的能量:第一是大自然,第二是音樂,當然這個音樂是符合我生命韻律、優(yōu)美的音樂,或是天籟,或是類似天籟的音樂。第三就是孩子。我一直感覺孩子有最純清的能量——尤其是嬰兒。孩子是最接近自然、最美的。當一個小朋友想要另一個小朋友手上的玩具時,他就直接過去搶,玩具被搶的孩子開始哭喊,他不知道哭是不好的,他只是全然的活在當下,他用自已全部的能量和自己的悲傷、難過在一起。如果這時候我們拿另外一個也是這個正在哭的孩子喜歡的玩具或物 品給他,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臉上依然掛著淚水,可是,卻開心的笑得如此燦爛,那個淚水與笑容是如此的美,他笑得如此自然,忘了自己剛才的傷心與難過。當他開心的時候,他就全然的和自己的開心、歡喜在一起,他不會像大人一樣覺得不好意思、尷尬。一個自然正常的孩子,是如此的接近自然,是如此的活在當下。他沒有所謂的分別心、差異心,沒有所謂的我執(zhí),他和每一個變化在一起,他不會執(zhí)著、沒有僵化,當他們內在的世界有什么樣的發(fā)生 ,他就隨著那個發(fā)生讓自己存在當時的狀況,完全的接納,沒有排斥,沒有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的觀念。然而,大人們卻忽略了老子告訴我們自然是最美的。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在努力的創(chuàng)造、操縱、抗拒、掙脫自然,試著去創(chuàng)造比自然更好的東西,建立許多的價值觀,所以當孩子哭時、生氣時,父母會有各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或教導、指責、批判,或安慰、疼惜 ,可是因為他們總是用自己的分別心、差異心,用自己所認為的好壞對錯、是非善惡觀念, 試著讓孩子更好,當他們在這樣對待孩子的同時,孩子已經接受到‘我當下真實存在的悲傷 或憤怒,是不好的’這樣的訊息。漸漸地孩子開始自我疏離、離開自己活在當下的能力,當他們逐漸成人,當他們遇到挫敗、悲傷、憤怒、怨恨、無力無助時,他們心中有一根鞭子在抽打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處于那種狀態(tài)是不好的。其實我們生命里真正的傷害,是小時候被否定的感覺,那種感覺使我們無法與自己的悲傷、憤怒、恐懼同在,無法去了解、相信它們的價值,更無法去敬重它們存在的事實。
事實上,人性的每一個部份,都是我們存在所必須的,恐懼有什么不好呢?人如果不知道害怕,人類早已經滅亡,恐懼讓我們避開危險。憤怒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一個人無法憤怒,在他的生命里,他將無法保護自己的界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事實上有許多無法表示憤怒的人,在他們的生命里,也經常會感覺自己被逼到人生的腳落,好像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憤怒是保護我們的尊嚴與生存不被侵犯的主要能力。悲傷有什么不好呢?悲傷是如此的有深度、如此的能夠與內心深處起共鳴、振動心弦,悲傷里蘊含了多么深的慈悲!在我們基本社會與價值觀里,認為喜悅、悲傷、恐懼與憤怒,人類的四種基本情緒中只有喜悅才是好的,大部份的人只想追求快樂與喜悅,卻不知這是遭致痛苦的原因。事實上我們情緒的變化,就如同四季遷移般自然,想想看,如果一個人只想留在春天里,當春天要走時 ,他拚命想要留住它,夏天來了、秋天來了、冬天來了,他都不愿意去面對,這樣的生命是何等痛苦!如果你懂得欣賞春天的鶯飛草長,萬物滋長,懂得領受夏天的茂盛、繁華,懂得面對秋天的蕭颯寂寞,更懂得深思蘊藏在嚴冬背后那無限的生機正蘊育著,這將會是一個多豐盛的生命!
同樣的,如果你在生命里能夠擁舞自然,對自己的喜悅、憤怒、悲傷、恐懼,甚至于它們所延伸的許多感覺,都能夠跳開自己的價值觀,開始擁舞它們,深入自己各種不同的情緒,你自然便得到真正的生命。
曾經有一位國王為了讓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也不要因失意而沮喪,找來全國最總明的七位智者,看誰能送他一句話,使他達到這種境界。這七位智者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終于找到‘ 這也將過去’五個字送給國王。每當他開心得意時,這五個字會提醒他別得意忘形,當他挫折失敗時,也會提醒他不要讓自己絕望。是的,生命中的變遷及宇宙間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都在變。如果我們想要的是不存在的,或不想要一些存在的真相,那都是違背真實、違背存在、違背真理的痛苦。
在生命潛能之旅中,你將漸漸開放自己的感覺,你會漸漸覺察自己內在的生命、外在的世界,是多么的豐富與多采多姿,你能夠接納、允許,也能存在于每一個當下,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像老子一樣倒騎著騾,不去控制、操縱這個世界,而是去允許它就是那個樣子,能夠去接受每一個當下的經過,在那一剎那,我們也將自由。那時,所有與你接觸的人,也都會從你這里得到敬重、自由及最深的、無條件的真愛。那個時候,你的存在就是給自己最美的禮物;那個時候,你就是道、就是自然。
再一次提醒你,這條道路是一個過程,是緩慢、漸進的,不是一個目標或目的,更不能速成。只要你走上這條道路,你會每天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漸漸地你就愈來愈能擁舞自然。
第十章 如來
森林里有一只美麗的雉雞,它有非常漂亮、色彩鮮艷的羽毛。每天在森林里自由的來來去去,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尋喜歡的食物。有時可能辛苦了一天,卻找不到喜歡的食物,有時也可能會挨餓,但它總是盡自己的努力維持生命。它活得又快樂、又自由、又有尊嚴。
有一天,這只雉雞在森林里舒暢悠游的時候,看到一個農夫走過來。農夫手上提著一個簍子 ,里面好像有一些東西。
雉雞問農夫:‘請問你簍子里裝了什么啊?’
農夫說:‘里面都是蚯蚓。’
啊,這正是它喜歡的食物。于是雉雞鼓起勇氣對農夫說:‘農夫,農夫,你可不可以給我一條蚯蚓?’
‘可以啊,不過你要拿什么東西和我交換呢?’
‘你希望我拿什么和你交換呢?’雉雞說。
‘我很喜歡你身上的羽毛,這樣吧,你用身上的一根羽毛,來跟我換一條蚯蚓,怎么樣?’
雉雞心里想:我有這么多羽毛,給他一根有什么關系,況且我又不要辛苦覓食,就可以有一頓美味,這很劃得來。于是雉雞就在身上用力啄下一根羽毛。那一剎那,掉羽毛的地方有一陣巨痛,但是慢慢的就不痛了。雉雞用那根羽毛換了一條又肥又大的蚯蚓,飽餐一頓。它心 里覺得這真劃得來,只用一根羽毛就換來一餐美味。
第二天,雉雞又在同樣的地方等著,看到那個農夫走過來,它又對農夫說:
‘農夫,農夫,我能不能再向你換一條蚯蚓?’
‘當然可以啊!’
于是雉雞又用力啄下一根羽毛,身上仍然傳來一陣巨痛,可是已經沒有昨天那么痛了。雉雞覺得自己又不需辛苦而成功的換來一頓餐點。第三天、第四天,同樣的事情不斷的進行著。
一天天過去,雉雞在拔身上羽毛的時候,漸漸不再感到疼痛。它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好,不需要再辛苦覓食,就能每天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農夫又從老地方經過,雉雞仍如以往對他說:
‘農夫,農夫,我再換一條蚯蚓好嗎?’
農夫搖搖頭。雉雞很驚訝的問:‘為什么呢?’
農夫沉默的看著它的身體,緩緩的說:
‘你身上已經沒有任何羽毛可以給我了。’
雉雞低頭一看,身上的羽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全部拔光。
農夫離開以后,這只美麗的雉雞撲打著光禿禿的翅膀——事實上,這已經不算是翅膀,它無力也無法再飛翔。失去了美麗又能御寒的羽毛,最后美麗的雉雞凍死在森林里。
有一次,我和兩個女兒在親西蘭基督城一家中國餐廳進食,看到一個母親正在為大約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喂奶,喝著、喝著,小嬰兒大概覺得吃飽了,就將奶嘴頂出口外,嘴角溢出一些奶汁,母親用手帕輕輕擦試嬰兒的嘴角,再將奶瓶放入嬰兒口中。嬰兒又再一次頂出奶嘴 ,母親有點焦急了,再次用力將奶瓶塞入嬰兒口中,這個嬰孩子搖著頭,避開奶嘴,然后大聲哭起來。
我聽不清楚母親在對嬰兒說什么,可是從她的聲調可以感受到母親的焦慮與煩燥正急速上升 。一次又一次母親試圖將奶嘴塞入嬰兒口中,而那個嬰兒也一次又一次搖著頭。經過數次掙扎后,嬰兒終于放棄了,他乖乖的吸著奶嘴,媽媽臉上浮現滿意的笑容,仿佛她完成一件想要完成的事情,或許母親覺得這是愛它的孩子應該有的堅持。是的,這個母親真的是在愛她的孩子,但是肚子餓、肚子飽,是由母親來決定?還是應該由孩子自己來宣布?我看到這個嬰兒正努力表達他自己的狀況,然而他的痛苦,就像那只雉雞在剛開始拔掉羽毛時,會有一陣巨痛一樣,我不知道這個嬰孩已經被拔了幾次羽毛,但是我知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如此般的被強迫離開自己的存在。
為了生存,我們離開自己的需求、離開自己的感覺,我們的中心和自己逐漸疏離,漸漸喪失和自己接觸、洞察與覺醒的能力,同時也喪失了自我,雖然我們想要過自由的生活,可是卻沒有能力獨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的界限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犯,到最后終于喪失了界限,而隨著敏感遞減法,我們的痛苦會一次一次的減輕,最后變成毫無知覺,就像那只雉雞一樣,一點也不知自己要拔掉身上最后的一根羽毛了,反而覺得自己很聰明,可以換取一些‘好東西’。這時,第二天性,也就是所謂的性格就逐漸成形。
我經常在研修課程中的問學員們:‘你們當中誰自認天生就是內向、不能勇敢表達自己的需要,也很難表達自己情感的人,請舉手。’幾十個人當中,一定會有幾個人舉起手。然后,我會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對那幾個人說:‘你們天生就很內向、很難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覺, 所以你們小時候肚子餓了,一定不好意思哭。’這也總會帶來一陣笑聲。我絕不是要潮笑他們,我的目的是想借著這個當頭棒喝,讓他們了解天性與性格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性格有別,但是天性卻一樣都是又自然、又美麗、又真實的。
性格的形成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所累積的一些傷害,逐漸使我們朝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有的變成沒有界限的人,有的人則發(fā)展成界限森嚴的人,更有大多數人,在沒有界限與界限森嚴之間擺蕩徘徊,并且?guī)е嗟臒o助、旁徨與痛苦。
一個發(fā)展成放棄自我界限的人,沒有主見,即使偶爾有一些想法與看法,也不敢提出,總是跟著別人的意見、總是沒有自信、總覺得依附別人的意見比較安全,如果太突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得不到贊同,或者害怕被嘲笑,總認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沒什么了不起,還是多聽聽別人的比較好。在感覺沒有界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他必須要在別人開心快樂時,才會覺得安全;當身邊的人有情緒、憤怒、悲傷時,他就沒有辦法輕松、自然; 只要有人生氣,他就會感到不安、害怕。經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會將自己存在的價值依附于別人的情緒之上。去迎合、討好別人,是他們努力的重點,其實這樣的生命是很累的。
界限森嚴的人,仿佛是大海中的一個孤島,他們表現出來的非常極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這是我的看法,同不同意是你的事。為了保護自己的界限,常讓別人覺得無法溝通、頑固、沒有彈性,并且感覺上極富攻擊性,渾身像個長滿針刺的刺一樣,使人覺得無法接近 。他們總是堅持己見,試圖去控制、影響別人。不論走到哪里,總是企圖讓別人來接受他們 ,很難打開自己的心去傾聽、了解、接納他人的想法與看法。界限森嚴的人認為應該是自己主動積極去控制或操縱這個世界,所以他害怕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
然而,在這兩極中擺蕩的人,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必需去迎合外面的世界,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好的。他們會試著溫和、謙卑地聽別人的意見,試著和外面的世界、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試著和自己的配偶、雙親、子女建立親密關系??墒钱斔Φ揭粋€階段,碰到障礙時, 自我受到侵犯,覺得忍無可忍,他可以馬上變成壁壘森嚴,不再與人們接觸,或者寧可放棄溝通,說聲‘算了’。他有時會變得比較自我、比較自私,可是當他想要達到某一個階段時 ,又會無法忍受這樣的孤獨,開始試著和身邊的人溝通,調整建立一份新的人際關系。但是 同樣的,當生命中某些原始的傷害再度浮現時,他又會再度放棄,如此在兩極之間擺蕩。在這個過程中,有極端的痛苦、困惑、掙扎與混亂,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才好、如何才是對的。
在生命潛能的研修過程里,有許多學員原來是第一類型沒有界限的人,在上完生命潛能課程 后,會馬上轉變成第二種類型界限森嚴的人,碰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堅持不做,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只注重自己的感覺,全然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當他開始改變時,會覺得很愉快、很有自我,他終于能夠當自己,去感覺自己的感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他覺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無助,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但慢慢的,他發(fā)現在身邊的那些人,漸漸離開他,他開始陷入孤獨、恐懼、寂寞與空虛里。這時候他必須要重新選擇,是再回到那個沒有界限的我呢?還是要另尋新界限?這是個充滿振蕩與痛苦的過程。
當然也有原是第二類型壁壘森嚴的人,在經歷過生命潛能的研修過程以后,開始開放心靈,開始去愛人,開始去感覺、去接受、去傾聽,可是同樣慢慢的,因為對別人的好,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覺得受到傷害,更深的痛苦在他原始的傷害里,會再次浮現,他也可能再面臨一個何去何從的選擇。
如果你目前正處于不知該往何處走的階段,我要恭禧你,因為你正處在生命里‘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的混亂狀態(tài)。在擺蕩的過程中,就仿佛像一個鐘擺,左右兩邊不停的擺動, 但最終會停在中心點,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中庸之道不是理論或知識,而是要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混亂階段;唯有穿越這個過程,你才可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會教你該怎么做,他只會帶領你進入更深的覺思與覺察,他只會協(xié)助你更勇敢的面對生命的真相,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在生命階段的領域里,沒有一個人是你的老師,真正的老師是你自己,最有智慧、最棒的人是你自己,我們只能協(xié)助你向自己學習,我們不能教你什么,只能靜靜的陪伴你,當你在擺蕩痛苦的時候,我們盡可能提供所能給的支持,盡我們所能的與你分享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震蕩及當時的感覺,告訴你我們是如何渡過的,讓你知道在這條路上,你并不孤單。經歷過這些震蕩之后,你逐漸開始具備成熟的智慧與赤子般的天真以及和自己感覺在一起的能力。這時候,你能夠在剎那間拋開自我 ,完全融入外面的世界,與周遭的環(huán)境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你達到了‘境存我滅’的境界 。而當你需要存在于自己的中心時,即使周遭的人、環(huán)境如何巨變,你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與干擾,而做到了‘我存境滅’。
成熟的智慧是能夠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對象及在‘自我’當中取得健康的調適 。
一位禪師說:‘我之所以健康,是因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餓了我吃。’生命的本質其實 就是如此簡單,可是大多數人在生命里卻已經喪失了這樣單純的智慧,失去了與自然、與環(huán) 境調適的能力。 如果我們能隨著環(huán)境與對象的不同,隨時能拋開自我,與外界、他人融合, 也隨時能具有堅定的意志,不受潮流與環(huán)境而有變化,當能夠在這兩個領域來去自如的時候 ,就是‘如來’。在達到‘如來’的境界時,你就可以同時存在于一體的兩面。在你具備堅定的自我與堅定的信念時,你的心腦同時是柔軟、開放的,只要看到的是真相與真理,就可以隨時柔軟的順應改變。當你能勇敢、充份去經歷生命的每一份發(fā)生、悲傷時,一個新的喜悅與寧靜會在內心深處升起、開花。
我們都是帶著‘如來’的本質來到世界。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的本質注定要消夫,但是我們失去純真本質,而再次尋回它的時候,它才會永恒的留在生命里。
黑夜之后的清晨會特別明亮,感謝生命里所有的傷害、所有的煩惱;盼望你勇敢的覺醒、勇敢地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如來的道路。
我們會在路上等著你,因為我們要共同攜手向前。

后序
寫完這本書,心中充滿了感謝!
有太多人曾經與我的生命有關聯,而造就了今天的我,這本書中到處都有他們的影響,我要帶著感恩的心,感謝他們。
首先感謝與我共同生活了十七年的妻子素秋。你是我到目前為止,愛得最深卻也傷害得最深的伴侶;由于我們的愛與傷害,讓我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學習與成長。
感謝母親。她是一個生命中充滿負擔的女人。為了養(yǎng)育五個子女,她承受許多痛苦,這些痛苦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曾經深深地傷害了我,可是媽媽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發(fā)生了危險,她一定會毫不猶豫答應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我的,她也是成就我 的生命、智慧最重要的一項財富。
謝謝我的三個孩子——純一、華〓、華〓,你們是我最大、 最清晰的一面鏡子,在你們身上,我看到許多過往我曾經刻意避開的自己;在你們身上,我學到要勇敢的面對自己,及如孩子般的純真與自然。
感謝大姊,她為了能讓我完成大學學業(yè),自己只念完了小學。大姊幫助我打下了為今日努力的基礎。感謝三妹在經濟上給我支援,使得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能持續(xù)下去,也使我的理想能逐步往前移動。
感謝中心所有與我有共同理想的工作伙伴們。我們共同走過數年的日子,你們的理想、熱情 、給我的支持,使我能堅定的走到今天。感謝曾經為真善美盡過力而離開的伙伴們,你們曾經為真善美付出的,此時同樣地在支持著我。
感謝六年來,參與過的一萬多位學員們,你們才是我真正的老師。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你們敞開自己、和自己接觸的勇氣。每一次的感動,都滋養(yǎng)了我的生命。
感謝在自己成長后,能回過頭來幫助別人成長的若納生成員們,謝謝你們愿意將自己的成長與更多人分享。
感謝曾經介紹身邊友人來參與課程的人,由于你們的支持,使得真善美能持續(xù)到今日。
感謝因信任我們而愿意與我們合作的代理人,因為你們的信任與合作,使我們可以融合更多的力量,來實踐生命潛能的理想。
感謝所有在我成長路上,指導過我的老師。雖然目前我已與你們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是因著你們,才有現在的我。在我學習后期的指導老師們也幫助我一次又一次的成長,勇敢的面對自己。
也謝謝周圍認識我的人,雖然有些人曾經帶給我傷害,但因此讓我更看清那些傷害其實是存在我的本質之內。謝謝欣賞我、支持我的人,你們給我的滋潤與支持,讓我更肯定地朝這條路走下去。
最后有個非得感謝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遺漏,那就是——我自己——謝謝你這么多年來的努力,你真的勇敢又堅定的走在這條路上。感謝神、感謝上天、宇宙,感謝所有存在的萬物 。
感謝你正在看這本書。

見證與分享
羅領鳳〓(家庭主婦)
上完課,我知道自己不再是孤獨的在生活中奮斗,我有老師,有許多同學可以彼此分擔心中的問題,因此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而且也了解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更重要的是我能夠為自己定出未來的遠景圖,然后全力以赴。
莊星宇〓(高雄醫(yī)學院〓精神科住院大夫)
原本我是被強迫來上初級班的,但是完成初級班之后,我便自動要求進入中級班。在中級班里,我的感覺就是——震撼,太震撼了!
上完中級班后,我渾渾噩噩過了一陣子,心里極亂,幸好未婚妻及周圍的朋友,不停的鼓勵我,給我打氣,我才繼續(xù)上完高級班的課程。在這最后階段中,我確實學到許多在面對掙扎 、痛苦時,重新站起來的方法。
真善美生命潛能的研修能真誠的讓人享受課程,而不是只呈現出一些表面的浮光掠影。

徐基爐〓(中小企業(yè)負責人)
上完課后,我有了很多改變。并且在工作上,與人接觸等方面,這套課程都給我極大的幫助 。
我以前認為‘做事不要怕失敗’說起來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是生命潛能研修課程就真的幫助我能勇敢面對失敗,找出它的原因?,F在‘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不再只是耳朵聽到的一句話,而是進入我的生命里面,幫助我走向成功。
柯大華〓(中醫(yī)師)
上完課后,我只覺得這些是我生命中曾經確確實實經歷過的,它們是屬于我的!
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很快樂、很健康,而且也有能力為別人帶來歡樂及力量。經過生命潛能的課程,才發(fā)現以前我忽略去看更深層的自己,而當你往深層去探索時,是需要更大的勇氣 。生命潛能研修中心幫助我做到了。
徐千秋〓(美容師)
這套課程使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變,我感覺它重新創(chuàng)造了我這個人。以前我害羞、保守,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我現在知道,如果你不說出來,別人就無從了解。
每一個人在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特別的。上完課后,我過得很好,所以我極愿意和家人、朋友們一同分享,因為我也希望他們都過得好。
昌臺銓•簡麗秋〓(情侶)
昌:上完課后,我找到了新的自己,也找到了新的女朋友。重新找回自己的感覺是——高興極了!
簡:初始時,向我推薦課程的人告訴我:‘麗秋,當了褲子你也要去!’來了之后,經過課程的幫助及自己的努力,我重新找到了自己,學會更疼惜自己。要記得喲——先能愛自己, 才能愛別人!
林毓文〓(禪修老師)
在生活當中,很多人都看不清真相,這個真相包括了自己的身心狀況、自己的個性及周圍的環(huán)境和遭遇,如果我們看不清楚,生活中就一定會有阻礙、煩惱。
以前臺灣在這方面沒有很完整的課程,即或有,與國外的相比也略遜一籌,真善美生命潛能的國外工作坊將國外課程的菁華內容引進來,能幫助我們更看清真相。
如果你能同時將生命潛能的技巧及信仰融于生活中,你的生命將會更圓融、內心更和諧。
修慧蘭〓(政大心理系教授)
這套課程及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深刻且快速地看到真正的自己。當然這課程與心理學的內容是有連貫性的,它也包含了心理學的理論,另外還有宗教及一些靈修的方法。
上完課回來后,聽到別人對我說:‘修老師,你好像變得更有活力。’先生也說:‘老婆,你好像愈來愈賢慧了。’我也的確覺得自己愈來愈快樂,有一些活力從體內源源出來,整個人好像重新得力般。在課程里,每個人獲得的都會不一樣,令我驚訝的是,有的人甚至可以因此而控制自己的食欲。無論如何,你一定會有收獲的,你可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做你自己。




1. 當我初到美國時因為住在新澤西,每次來往曼哈頓總要搭一個小時的巴士。那巴士上的乘客,由于大多數都是每天同一時間搭乘,彼此知之甚詳,簡直親如家人,跟司機更是稱兄道弟,不但一路上話家常,而且向司機奉煙。
“前面牌子寫著法律規(guī)定不準抽煙。不準與司機交談,為什么你們都不遵守?”某日,
一位坐在后面,想必是初次搭車的年輕人,大聲的抗議。
全車的人都愕然了,井同時轉過臉盯著他看,空氣凝固了一下子。
“因為他是司機,路平而且直,如果不跟他說話,容易打瞌睡。”終于有人開口,并引
起一連串的附和:
“因為他開車,需要提神,所以能夠抽煙。”
“這是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如果你看不慣,以后最好不要搭這班車。”
青年人沉默了、瑟縮了,退怯的眼神移轉向窗外。
車子里恢復了乘客與司機的高談闊論,又有人奉上香煙。
2. 愛吃魚頭
我有一位長輩,以愛吃魚頭聞名,每逢她家里吃魚,子女們總是把魚頭先夾到她的碟子
里;朋友們聚餐,大家也必然將魚頭讓給她,只是在外面她比較客氣,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臨終,幾位老朋友到醫(yī)院探望她,有位太太還特別燒了個魚頭帶
去,那時她已經無法下咽,卻非常艱苦地道出一個被隱瞞了十幾年的秘密:
“謝謝你們這么好心,為我燒了魚頭,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瞞你們了,魚頭雖然好
吃,我也吃了半輩子,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愛吃過,只是家里環(huán)境不好,丈夫孩子都愛吃魚
肉,我吃,他們就少了;不吃,他們又過意不去,只好裝做愛吃魚頭。我這一輩子。只盼望
能吃魚身上的肉,哪曾真愛吃魚頭??!”如今,每當我聽說有人愛吃魚頭,總會多看他幾
眼,心想:他是“愛吃魚頭”呢?抑或“吃魚頭為了愛”?
 潛能 生命

擴展閱讀

管理溝通是企業(yè)組織的生命線。管理的過程,也就是溝通的過程。通過了解客戶的需求,整合各種資源,創(chuàng)造出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客戶,從而為企業(yè)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和財富。  企業(yè)是個有生命的有機體,而溝通則是機體內

  作者:董栗序詳情


為什么有的培訓課程“干巴巴”,“沒有嚼頭” ?為什么有的課程不能觸動學員產生共鳴?為什么有的課程沒有生命力一兩年就悄無聲息?為什么很多課程不受機構、企業(yè)和學員的青睞?  其原因是,課程沒有生命。其實

  作者:董栗序詳情


張樹鴻自殺了在美國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宣布召回鉛含量超標玩具的九天后。短短的九天對51歲的張樹鴻來說是一重重希望與一重重絕望交錯糾纏、最終走投無路的九天。在這九天里,國際輿論關于對“中國制造安全”問題的指

  作者:劉濤詳情


絲綢和瓷器都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古絲綢之路綿延數萬里,為阿拉伯,歐洲帶去了中華文明.而天下一人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絲綢的光彩奪目,琳瑯滿目、巧奪天工、飄逸靈秀所感動,也感覺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

  作者:黃勇詳情


近日看到新加坡媒體關于薄熙來的報道后,筆者認為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薄熙來的政治生命像“唱紅鬧劇”一樣徹底結束?! ∠旅嬉黄饋砘仡櫭襟w報道:  中國全國人大2012年10月26日發(fā)布公告,正式終止中共

  作者:金久皓詳情


中國美容業(yè)的發(fā)展必然以解決客戶問題為核心,以滿足客戶核心需求為第一要義,以客戶的美麗、健康和幸福為行業(yè)的生命基礎。要解決客戶的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帶去持續(xù)的改變和提升,不斷創(chuàng)造超值體驗,美容機

  作者:吳薇詳情


版權聲明:

本網刊登/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網不對其真?zhèn)涡载撠煛?br /> 本網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本網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傳播管理/培訓經驗,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


 我要發(fā)布需求,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gzzmz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